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精神的成长。
将知识转化为改变一方热土的实际力量
“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相比,西部和基层虽然物质条件相对艰苦,但这里恰恰孕育着最宝贵的发展机遇。”张新颖表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部署为年轻人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基层工作需要年轻人成为“多面手”,既要懂专业技术,又要善于做群众工作。这种全方位的锻炼,是任何职场都难以复制的成长体验。
“更重要的是,在西部和基层工作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张新颖举例说道,当支教老师看见山区孩子在自己的课堂上眼里有光,或者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参与规划的产业项目带动整个地区发展致富,等等,这些时刻带来的获得感是无可替代的。
在这里,专业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转化为了改变一方水土的实际力量。张新颖谈道,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也能够让年轻人真正去读懂中国,理解中国的国情,而这种对国情的深刻理解,也将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选择西部和基层,就是选择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收获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的成长。”张新颖表示。
在基层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这一个月来,不少高校举办了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为即将远行的学生们送别。
张新颖介绍,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部和基层建设。2025届毕业生中,不少人主动奔赴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广西等中西部地区,以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等基层一线,投身基础教育、基层选调、西部计划等事业。
哲学专业2025届毕业生邓霞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湖南姑娘在参与浙江台州与新疆阿拉尔市“最美家庭”结对交流活动过程中深受触动。今年4月,她毅然报名了“西藏专招”计划,即将奔赴基层一线,立志要像黄文秀师姐那样,在雪域高原扎根奉献。
今年正值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实施五周年。张新颖表示,五年来,该校共计遴选2000多名学生奔赴基础教育一线,为乡村振兴造血赋能。“这些选择西部、基层的毕业生,正在用青春书写属于他们的时代答卷。”
像胡杨树一样在艰苦环境中愈挫愈勇
西部和基层是成长的沃土,但也考验着青年人的意志与能力。张新颖建议,有志于此的毕业生需从三方面做好准备。
张新颖谈道,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呼唤着新鲜血液的注入。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像种子一样扎根基层沃土。在能力上,既要发挥专业所长,更要培养全方位素质——从政策解读到项目策划,从群众沟通到危机处理,基层这个大熔炉将锻造出复合型人才。在心理上,要做好“持久战”准备。基层工作往往见效慢、困难多,需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像胡杨树一样在艰苦环境中愈挫愈勇。
“这片热土期待我们将论文写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把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在边疆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光芒。”张新颖表示,选择基层不仅是一个职业决策,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追寻;不仅是一时的热血选择,更是一生的精神坚守。而这片土地必将以最丰厚的成长回馈付出,让青春收获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微光工作室出品
记者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