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始终是塑造民族精神基因、夯实国家治理根基的关键变量。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命题,将教师群体置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这一论断不仅承续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重要教育思想,更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教育家精神与思政引领力建设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既需要回望中华师道传统中的精神密码,更要洞察数字时代教育变革的深层逻辑,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集合,而是具体历史情境中教育者群体精神特质的凝练。从孔子“有教无类”的仁者情怀,到张伯苓“允公允能”的办学理念,再到当代教育楷模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职业追求,中华师道传统始终贯穿着三条精神脉络:以文化人的使命自觉、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大爱无疆的育人情怀。这种精神传统在革命年代演化为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建设时期升华为蒋南翔“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改革开放后凝聚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战略远见。
教育家精神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布道者”,更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在课堂上阐释真理,更要在实践中彰显信仰的力量。这种精神转化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教育者人格魅力与理论魅力的双重绽放,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生动实践。
在元宇宙、生成式AI等技术重构教育场景的今天,思政教育面临着“双重去中心化”的挑战:一是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边界消融,传统课堂的话语权威遭遇解构;二是青年学生的认知模式从线性阅读转向碎片化浏览,深度思考能力面临退化风险。某高校调研数据显示,00后大学生日均使用社交媒体时间达6.8小时,但系统阅读理论著作的比例不足15%。这种“信息过载与思想匮乏”的悖论,倒逼思政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向: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从“平面讲授”转向“沉浸体验”,从“理论说教”转向“价值共鸣”。
突破这些困境,需要以教育家精神激活思政教育的创新动能。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立群团队开发的“重走长征路——理想信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VR技术还原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等历史场景。学生佩戴VR设备后,需在模拟环境中作出战略抉择,系统会根据选择触发不同历史结局。这种沉浸式体验使92%的参与者产生“历史现场感”,86%的学生在课后主动查阅长征史料。该项目证明,技术赋能不是削弱教育本质,而是通过构建“具身认知”场景,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智慧。这些创新实践的共同特征,是教育者将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化为课程设计的智慧,用技术赋能实现价值引领的“润物无声”。
更深层次的突破在于构建“大思政”育人生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的“优秀学长进课堂”计划,已建立包含198名高年级学生的“成长导师资源库”。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退役大学生纵榜正,在思政课上分享部队抢险经历时,通过展示被洪水冲毁的房屋照片与获救村民感谢信,使“人民至上”理念具象化。课后调研显示,76%的新生认为“学长现身说法比单纯理论讲授更触动心灵”,印证了“天边不如身边”的教育规律。这种跨界融合的教育模式,本质上是教育家精神在集体层面的彰显——当不同领域的教育者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育人合力,思政教育的引领力自然水涨船高。
推进教育家精神与思政引领力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在认知维度,要建立“教育家精神”的学术话语体系。当前学界对教育家精神的研究多停留于政策解读层面,亟待从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深度阐释。例如,可以挖掘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思想对教师躬耕实践的启示,借鉴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论重构思政教育叙事方式,运用复杂性理论分析数字时代教育场域的变革规律。
在制度维度,应完善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当前教师评价体系中,可探索建立“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档案,将课程思政创新案例、学生思想引领成效等纳入职称评审指标,设立“教书育人楷模”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在文化维度,需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育家精神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文化土壤,这既包括高校内部“以教为荣”的制度文化,也涵盖社会层面“师道尊严”的价值认同。可通过设立“教育文化节”,举办教育家精神主题展览;在主流媒体开设“师者风范”专栏,讲述平凡教师的感人故事等,这些举措共同构成教育家精神培育的生态系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思政引领力建设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实现三个层面的超越:在知识维度,从“学科专家”转向“学习设计师”,运用认知科学原理优化教学策略;在价值维度,从“政策宣讲者”转向“意义建构者”,帮助学生建立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的内在关联;在技术维度,从“工具使用者”转向“教育场景创变者”,探索AI赋能的个性化育人模式。教育家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标杆,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通过持续修行都能抵达的精神境界。当教师把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把讲台当作舞台来经营,把学生当作亲人来关爱,思政教育的引领力自然会在春风化雨中生长。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教育家精神与思政引领力建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支撑着教育强国的梦想。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这种引领力构建不是刻意的政策设计,而是教育本真的自然回归。当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照亮前行道路,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气担当书写人生答卷,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为人类教育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裴新平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