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目前科普艺术展厅多依赖静态展板、模型等传统手段,存在内容枯燥、互动性不强等问题,不容易吸引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观众。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展厅开始引入数字化交互设计,然而大多数展厅仍然缺乏深度沉浸体验。
在环保与能源领域有重大价值的生物资源中,微藻科普推广工作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繁多品类且特性微观化的微藻体系,其应用场景展现出高度的复杂情形,传统图文展现途径往往难以充分说透彻。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展厅设计阶段需整合前沿技术手段,以引入多元化设计方案为途径,抽象概念可完成可视化与趣味化转化,认知障碍借此被有效降低,观众参与的积极性由此获得提高,科学内涵跟趣味元素达成了高度融合。
美国传播学学者亨利·詹金斯,经过主流媒介的升级和时代的进步,强调人人享有自我表达权利以及接触媒介的自由;鼓励人们实施创作传播与扩散交流;说明公众不只是知识的接纳者,更是内容的创作实施者与传播实施者;着重依靠社交媒体或线下社群,经由互动造就集体智慧;突出共享实践这一要点,产出的文化成果体现出共享性与可抵达性。本质体现为个体在知识共建过程中实现自我表达与社会联结。参与式文化影响着线上和线下的活动空间,在教育、社会服务、文化活动等范畴获得了广泛应用,利用促进公众参与提升互动性与包容的水平。
要吸引参观者深度融入到展厅,需通过创新策展理念、多层次的叙事设计、多样化互动形式以及搭建馆藏内容的情感认知桥梁等激发观众主动参与的可持续路径。而复合多元化的展示方式与参与式文化协同在文化空间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研究提出“技术—内容—社群”三维协同框架,通过多维度联动激活参与式文化在微藻科普空间的实践效能。在技术赋能层以前沿科技降低微藻科学知识的认知门槛,引入交互技术、传感设备等,强化展厅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性;内容共创层聚焦用户生成内容与内容叙事融合,通过线上创意平台激发观众创作微藻主题艺术作品,将微藻相关科学知识转化相关具身化体验,实现科学理性与艺术美学的共生;社群互动层通过构建线上小程序社区与线下兴趣小组形成虚实交织的科普社群网络,最终形成“技术驱动体验升级—内容激发参与活力—社群沉淀知识价值”的可持续参与式生态。
微藻科普展厅以参与式文化为内核,通过构建“用户共创-社群互动-情感联结”协同模式将观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化为内容共创者,最终形成动态内容更新、线上线下社群联动、社会价值共创的创新科普模式,为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提供可持续范式。
用户主动创作并分享的内容就是用户生成内容,它的核心是让大家都能自由创作、畅快表达。以前大家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现在借助用户生成内容,都能化身积极的创作者,一起打造优质内容。
将用户生成内容融入到展厅体验中需要依托具体的设计手段来实现。展厅里各处配置交互装置允许观众随手拍下微藻的照片、视频。捕捉到的影像素材既可以在展厅的互动屏幕上得到即时展示,也能同步到自己的线上社区。因为内容能即时上传并展出,观众就不再只是参观者,更是展览内容的创作者,也实现了科学发现的即时传播与共享。
为了进一步贴合观众的需求,展厅借助实时数据监测跟反馈通路,灵活对展示内容及互动形式加以调整,展厅必须配备诸如触摸屏、语音收集器等互动反馈工具设施,利于观众随时提交感受与意见,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会迅速传入管理后台,策展团队凭借收集到的数据,即时优化展示元素、改良互动器械。除了采用反馈工具,展厅的线上社区同样是收集反馈的关键途径,依靠线上社区的推动,展厅能更清晰把握观众感兴趣的内容。
按照参与式文化理论,观众的想法和提议对展厅内容的改进意义重大,依托此类持续优化的手段,展厅一直打磨内容、创新互动方案,逐步建立起一个观众积极加入、反馈马上响应的良性循环格局。
在参与式文化中,不同参与主体围绕媒介文本互动,需要在突出个人表达的同时,凭借各方共同参与凝聚成强大的集体才智,进而实现文化的共同分享,在微藻科普展厅安排要团队合作实现的任务,参与者彼此配合一同攻克难题完成任务,任务完成之后,可拿到虚拟徽章或者积分的奖赏,这些奖励在展厅配套的线上小程序社区里,既可以兑换小礼品,又能参加更多展厅举办的活动。
除了上面讲的这种方式,展厅也借助引入排行榜和成就系统,期望进一步增强参与者的积极性,基于每个团队完成任务的速度跟质量,对参与者开展排名,还会在展厅的互动大屏上实时更新展示排行榜单,依靠这种带有竞争性的社交形成更积极的传播效应。
参与式文化已然深入传统专业、制度化的文化生产范畴,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办法,它正把传统文化进行重塑,成为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有效机制,若想增进展厅的影响力,可以把线下展览内容与线上社区组合到一块,开发专有的小程序,采用这种方法塑造协同传播的新形态,参观者可把自己在展厅看到的、感觉到的分享到线上,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个科普艺术展厅,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品鉴,顺便提高了展厅的知名度与参与度。
参与式范式强调公众与媒体依靠全方位的传播路径开展互动,促使公众积极加入传播行列,帮扶公众更恰当地运用媒体,存在大量与微藻有关的交互设备,参观者做互动体验的时候,可以拍摄有趣的照片及视频分享到线上社交平台,社交平台与小程序彼此配合,使微藻类科普展厅突破空间的局限,可构建起一个跨度更大的参与式文化圈,置身于这个圈子里,参观者可相互切磋、携手协作,以此为展览馆带来连绵不绝的创新理念与发展机遇。
在规划展厅空间时,把开放共享的理念融入其中,希望能够驱动观众参与社群互动,彼此交流合作,让参观过程的体验感更佳。展厅内还会专门设立社交互动区,还准备了各种设备,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分享、一起探索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也可以和同行的伙伴分享参观过程的所见所闻。
在展厅布局的设计中,同样也做出了相应的创新,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微藻科普知识分成多个模块进行展出,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独立的主题,并且模块之间又互相关联。模块之间用开放接口连接,观众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由安排参观路线,自主安排每个展区的停留时间,实现一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探索之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互动构建的,而身份认同也是通过互动而达成的。打破常规,用故事串联起整个展览,也是让微藻科普展厅迭代创新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故事化手法让每一次参观都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冒险。在这个参展的过程中,展厅用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让参观者发现微藻的独特价值,促进产生情感联结,进而也对微藻的价值产生认同,从而进一步想要了解微藻相关的更多科学知识。
展厅想要让参观者对微藻有更直观的认识,还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在故事情节中加入角色扮演情节。当参观者化身生态守护者,亲手模拟微藻净化空气、改善水质的过程时,他们能真切感受到微藻在生态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在动手参与和情感共鸣的双重作用下,参观者心里会涌起守护生态的责任感,也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微藻对环境的重要性,随之参观者会觉得自己也是这场生态保护行动的一员,在展厅里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这种身份认同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定制化的游览路线设计可以是深度贴合用户需求与兴趣偏好的重要方式,将传统的功能性导览转化为情感化体验的路线设计加入到展厅的设计中。这种情感化体验通过为参观者设计个性化定制化的游览路线来实现。展厅从满足需求出发,把原本单纯的导览升级成能走心的体验,让参观者和展厅之间慢慢产生亲近感。个性化的路线定制也是根据年龄、兴趣等不同特点“量身定制”,比如给青少年规划“微藻奇幻之旅”,一路上会有AR显微镜探索神秘微观世界,还能和微藻卡通角色互动做任务。这种方式的游览路线可以优化信息传递的针对性且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量身定制”的仪式感也传递了展厅对用户个体需求的尊重,建立参观者对展厅初步的情感信任基础。
在参观过程中,展厅还会设置实时引导与动态调整机制来进一步强化情感联结,以情景化图文指引与阶段性挑战任务串联起定制化的沉浸式旅程。其中更具创新性的是导览系统中植入的社群互动功能,观众在完成用户创作挑战后,可以将创作成果上传至共享平台,激活专属纪念标识并收获社群点赞激励。通过将个人探索转化为群体回忆的构思,定制路线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成为连接个体认知与群体智慧的情感桥梁。
未来的微藻科普空间正编织着科技与体验的共生网络。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打开认知之门的魔法钥匙。展厅也将会把各种新技术都“打包”进来,让观众深度参与其中。当人们带着好奇心和这些技术“打交道”,科普空间早就不再是以前那种只能单向听讲解的地方了。它变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智慧生态圈”,每一次互动、每一次探索,都像是给这个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让科学故事不断有新的篇章。这可不只是展厅的一次改造升级,更是科学知识走进大众生活的重要一步。
(作者:刘硕;指导老师:裘晓菲;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