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核心主题。体育教育作为区域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东高校在大湾区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同时,港澳地区在足球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赛事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加强了三地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大湾区建设,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三地居民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认同感逐步增强,为体育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广东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共享带来重要机遇。三地高校在足球师资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弥补单一高校资源不足的短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足球教育生态,为大湾区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共享提供持续动力。
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战略,广东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共享打破以往资源配置的范式,转化为具有时代风格的教育协同创新渠道,从内涵层面审视,足球课程资源共享是依照区域教育共同体理念进行的,采用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达成高校间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训练设施、赛事平台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及优化配置。从资源形态这个层面看,包括实体资源;在共享机制层面上,强调协同主体的权责匹配与利益均等;在实践产生效能方面,力求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教育公平,广东高校开展足球课程资源共享具备多重现实意义与迫切需求,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资源共享对弥合区域和学校之间体育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差异有效,使得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得以分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足球教育走向均衡发展。人才培养层面,经过整合大湾区高校的学科优势及实践平台,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足球人才培育体系,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社会对高水准足球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层面看,资源共享是推动大湾区教育一体化落地的关键举措,有利于促进粤港澳三地高校在足球教育范畴的深度合作,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教育集群。构建合理的足球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是打破广东高校足球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渠道,更是推进大湾区体育教育协同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抉择。
重视组织构建与管理。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带来的政策协同优势与资源整合契机,广东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共享的组织构建与管理需突破传统行政边界,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协同治理体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政策框架,可设立大湾区高校足球教育联盟作为核心管理机构,采用轮值主席制与常任秘书处结合的运作模式,由粤港高校体育院系负责人、港澳足球总会代表及教育部门官员共同组成决策层,确保政策制定兼顾三地教育体制差异与足球发展特色。在制度设计层面,需明确资源使用权限、利益分配机制与争议仲裁流程,建立学分互认、师资互聘的标准化协议,消除制度性壁垒。管理体系的细化可引入项目制管理模式,针对场地共享、师资交流等专项任务设立临时工作组,运用敏捷管理方法提升跨校协作效率。建立动态的资源共享数据库平台,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场地预约、赛事排期的智能调度,同时嵌入区块链技术确保资源使用记录的可追溯性与不可篡改性。在外部协同方面,积极对接大湾区体育产业联合会、国际足球赛事组委会,争取赛事资源与企业赞助,通过市场化运作拓宽资源共享资金来源。定期举办粤港澳高校足球教育联席会议,邀请三地教育主管部门参与,推动形成政策协同、资源互补的长效合作机制,将大湾区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足球课程资源共享的治理效能。
重视资源整合与分配。广东高校足球课程资源整合与分配需构建多层次、动态化的协同体系。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搭建大湾区高校足球资源共享云平台,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对教学大纲、训练方案、赛事信息、师资档案等资源进行数字化编码,实现资源的可视化检索与智能匹配。建立“需求-供给”动态平衡机制,运用德尔菲法定期调研各高校足球教学需求,结合SWOT分析明确资源优势高校的供给方向,形成差异化的资源分配策略。在优质资源共享层面,可设立粤港澳高校足球师资共享库,实施“双导师制”,鼓励港澳足球教练与内地高校教师联合授课。可以引入港澳成熟的足球青训体系与教学软件,开发跨校线上课程模块,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远程输送。针对场地设施资源,应推行“错峰共享”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智能合约系统,保障场地预约、使用结算的透明高效。要积极整合港澳国际足球赛事资源,建立高校学生观赛研学、志愿服务通道,将赛事影响力转化为教学实践资源,推动大湾区高校足球资源配置从分散化向集约化、协同化升级。
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广东高校足球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需突破地域与制度差异,构建协同化、动态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可借鉴港澳地区成熟的教育质量评估经验,联合粤港澳三地体育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涵盖教学目标达成度、课程设计创新性、学生技能提升率等维度的大湾区统一足球课程质量标准,形成“基础指标+特色指标”的分级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监督方面,应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教学质量监测平台,通过AI视频分析、运动传感器等设备采集课堂教学数据,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测,并建立“高校自评-跨校互评-第三方评估”的多元评价机制,邀请港澳高校体育院系专家、职业足球俱乐部青训总监参与教学评估,确保评价视角的多元化与专业性。针对资源共享效果,设置场地使用率、师资共享满意度、赛事参与成效等专项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形成量化评估报告。通过建立“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将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教师考核挂钩,对优质教学案例进行跨校推广,对薄弱环节组织高校联合教研活动,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保障课程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人才培养与交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与资源集聚优势,人才培养与交流需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可联合港澳高校及职业足球俱乐部,共同开发模块化、阶梯式足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港澳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赛事运营经验融入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教学+实践实训+赛事参与”的复合培养模式。允许学生跨校选修特色课程,通过“线上慕课+线下实践”结合的方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域覆盖。在实践交流层面,应定期举办粤港澳高校足球联赛、校际友谊赛等品牌赛事,设立学生裁判培训、赛事组织实习等实践岗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赛事执行能力。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结对”计划,组织粤港高校足球教师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工作坊,引入港澳职业足球教练参与高校教学,定期举办国际足球教育研讨会,促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迭代。
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战略驱动下,广东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既是对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诉求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实践。通过组织架构的系统搭建、资源要素的科学整合、质量体系的严格把控以及人才培养的深度协同,能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足球教育资源共享范式。面对三地制度差异、资源异质性等挑战,共享机制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加以完善。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跨区域制度协同,强化数字化技术赋能,推动共享机制从基础资源整合向内涵式发展升级,为大湾区高校足球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教育创新高地。
作者:岳艳丽(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