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回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正是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成功抵御技术冲击,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与学生情感共振、精神共鸣、价值启蒙的关键。真正的教育家关注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即是以语言建构真理秩序,以行动践行伦理理想。教育的本质正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在传授生活知识的同时,培育和长养学生的德性。许慎《说文》说:“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性自命出》说:“教,所以生德于中者。”《说文》:“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注》称:“育,稚也……稚者当养以正。”加拿大教育学家范梅南也说“教育是教育者灵魂在学生身上的延续”。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只要能够始终谨守教育的本质与教育家精神,那么技术非但不会导致教育本质的异化,反而可以为教育助力。技术会迭代,范式会革新,但“言为士则,行为师范”的道德情操永不褪色。它是文明长河中的航标,提醒着我们:教育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教育者灵魂的深度与生命的热度。当AI时代的孩子们仰望星空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数据编织的星图,更应是教育家精神点燃的、属于人类的文明之光。
“言为士则”的深层含义在于,教育家的言论除了能够承载知识(真理)外,同时还需担荷社会伦理,提供能够为学人安身立命、修身齐家可以真实效仿的实践准则。考察“言为士则”的渊源,我们会发现它是儒家将语言神圣化的文化教育工程,它通过承认教育者话语的知识-道德权威,实现“道统”(教化)对“政统”(政治)、“民风”(社会)的浸润与平衡。这种理念也塑造了传统中国“文治”社会的特质。真正的“言为士则”从来都不是单向的道德训诫或知识传输,而是在教育者与学人的开放对话中,以理性与良知重建语言的公共价值。孔子与弟子们“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对话场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与陆九渊的“鹅湖之辩”,都印证着真正的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相互照亮,老师不是站在讲台后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围坐论道的引路人。
“行为世范”作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核之一,其深层次含义远超字面意义——“做世人的榜样”。因为它既是一种道德理想,也是一种实践哲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行为世范”并非单向的道德表演,而是通过教育者的典范作用,形成示范效应,产生道德感染。其深意在于:它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一种通过实践创造意义世界的哲学方法。西南联大教授们徒步千里坚持授课的身影,张桂梅校长用缠满胶布的手点亮山区女孩的未来,真正的身教,从来不是刻意的道德表演,而在于教育者用生命诠释的价值观念、伦理理想。教育家通过自身行为,将抽象的“道”转化为具体的“术”,这种精神既塑造了传统中国的文化性格,也将抽象伦理转化为具体生命经验,是在用行动书写教育精神的教科书。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者既是文明的守护者,又是文明的践行者与传承者,同时还是文明的创新者,是历经二千多年淬炼形成的文化自觉。这种精神永远无法被算法量化,是数字工具难以复制的文明密码。
虽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一语首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但这一理念实际早就深根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之中,构成儒家“内圣外王”的实践路径。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观点,强调了教育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孟子进一步阐述了“教者必以正”的思想,认为教育者应当通过自身正直的言行影响学生。荀子提出“师者,所以正礼也”,明确教育者行为对社会体系的规范意义。汉代董仲舒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将教育者的言行视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典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思想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突出了教育者在知识传授和道德引领方面的双重责任。到近现代,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的深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蔡元培提出了“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的观点,强调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陶行知则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将高尚的品德融入日常生活,以身作则影响学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成为贯穿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理念,始终是教育文明史的基因代码。
2023年教师节前夕,“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一经提出就广受学者热议,从教者更是把“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作为自己教师职业发展的道德准则和情操境界。于“言教”方面,教育者的“立言”不能只是机械的重复教材内容,也不能随意发挥,而是要始终恪守“立言三准则”:真理性,即言说需经得起实践检验;前瞻性,即言说需能洞察时代命题;人文性,即需在技术时代时时守护人性温度。于“身教”方面,教育者的行动不能只是履行工作场景中的礼仪,而是要谨遵“立行四维度”:道德纯粹性,坚守教育的本色;实践创新性,引领教育风尚;社会责任感,践行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力,以行动诠释文明守护者使命。不论是“言教”还是“身教”,“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都意味着教育家精神的始终坚持,将此作为防止技术导致教育异化的重要防线,因此“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AI消弭地理边界的今天,“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其辐射半径可扩展至全人类的教育事业。从孔门杏坛到现代学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思想脉络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以生命影响生命。这种将个人修为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以灵魂共鸣的方式,既塑造着文化与精神认同,更在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彰显出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周易·系辞》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师道精神的传承创新,师生气息的相通,始终是文明赓续的关键力量。
《礼记·学记》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AI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指引,更需要坚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正如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学会主席罗斯·布朗所言:“最先进的教育AI,其道德代码仍需人类教育家编写。”“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既不是复古的怀旧,也不是技术的附庸,而是要让教育始终闪耀人性的光辉:当算法试图解构教育本质时,那些带着体温的批注、课堂上的会心微笑、困境中的温暖扶持,都在默默书写着技术无法复制的教育诗篇。
作者:张晓征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