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政校企’研讨交流座谈会”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召开。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云超、团委书记叶茂源,阿鲁科尔沁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呼和巴拉、政协副主席陈育明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旗政府副旗长闫雪涛主持会议。
会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矿源智探,地空先行”项目组重点展示了基于高密度台阵构建的矿区结构模型、InSAR形变监测预警系统及新圈定的金属矿靶区成果图件。
陈云超表示,该项目是高校党支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技攻坚效能的生动实践。闫雪涛认为,本项目为政校企协同破解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难题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北疆模式”。会上,双方围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展开深入讨论,计划共同构建“政府主导需求—高校攻关技术—企业转化应用”的合作链条,为北疆资源安全保障与绿色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项目组在矿区周边布设地震仪
据介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通过“矿源智探,地空先行”项目,构建“党建领航、学科交叉、数据驱动、实践赋能”四位一体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在祖国北疆诠释了新时代地球物理学科青年“把论文写在矿场一线,用创新守护资源安全”的使命担当,为智能化找矿突破与绿色矿山安全运维注入新活力。
为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组建“矿源智探,地空先行”项目组,前往阿鲁科尔沁旗,联合内蒙古乾泽丰矿业有限公司开展“主动与被动地震探测技术结合的高密度流动地震台阵助力矿产勘探与安全生产”项目建设,以党建引领科技报国,以创新驱动资源保障,协力谱写新时代科研报国的青春华章。
该项目通过在哈布特盖矿区布设96台单分量地震计,形成点间距150米的二维台阵,实现深部矿体结构三维高精度成像。同时,项目组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交叉学科优势,应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变,推动传统勘探转向“找得到矿、判得准险”的智能勘探新范式。
经过前期踏勘与试验性测线布设,该项目于2024年12月16日正式启动高密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任务,覆盖矿区2.45平方公里重点地质带,通过主被动震源协同激发,开展为期30天的连续观测。日前,项目组已利用人工锤击主动震源信号、背景噪声被动源信号,应用面波成像技术,成功构建矿区0-500米深度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模型,并实现浅表30米以内隐伏断裂带与潜在矿化蚀变区定位。(王韬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