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这充分彰显出就业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乎毕业生个体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教育系统结合“六大体系”推出系列具体实施方案,有序推动《意见》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从根本上破解社会需求真实性、教育供给有效性、供需适配精准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应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要积极推动高校形成就业、招生计划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把专业办在产业链上”,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
要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毕业生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就业育人不仅关乎学生的职业选择,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基层、西部一线以及重点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要将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融入“三全育人”,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开发更多优质课程与特色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绽放青春。
要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形成求职招聘工作的合力,实现人岗精准对接。近年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不断升级,“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等活动持续开展。这些举措,都在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对接平台,提高就业匹配效率。要鼓励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匹配毕业生与岗位需求,促进人岗更好对接,提高招聘效率与成功率。
要用心用情提供有温度的帮扶服务,有的放矢为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各高校应积极行动,为重点群体毕业生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全方位帮扶。要持续加大帮扶力度,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用心用情提供有温度的帮扶服务,确保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要用好监测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就业工作的科学水平和效率。创新监测评价机制,对就业形势、人才供需状况进行精准分析与预测,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评价依据。要加强就业进展监测,认真落实毕业去向登记制度,分级开展就业监测数据自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深入推进就业评价改革,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就业评价体系,全面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教育教学评估、就业工作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要强化巩固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就业服务工作的基础。巩固支持保障体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坚实后盾。“部—省—校”三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基本形成,为就业服务提供了组织保障。高校应持续优化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提高就业指导教师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形成衔接校内校外、助力成长成才的服务支撑。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保障,推行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各地各高校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高水平,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让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能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