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换上职业装,站在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的主席台上,面向全球资本代表与技术同行作10分钟的项目“路演”。为了抵达这一步,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雪梅已经走了15年。
“科研人员迈出成果转化的第一步很难,但迈出了这一步,就会发现天地很广阔。”马雪梅说。
1 从学术发现到技术专利
在北工大举行的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现场,马雪梅的技术成果展台上摆出了获得市场部门认定即将上市的样品——氢国氢城面膜。“这款富含氢气的面膜产品在紧致皮肤、唤醒细胞活力等指标上全面领先国际一线大牌,而我们采用的是与国际一线大牌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年轻的团队成员话语中满是自信。
15年前,马雪梅与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她发现,用富含氢气的敷料为患者包扎可以极大改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即使很大的伤口恢复后伤疤也不明显。“这是一个现象,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现象背后的原理。”马雪梅说。基于全新的理论假设,马雪梅团队在长期研究中陆续发现了氢气作用于人体细胞的一系列新机制。
一次意外加速了马雪梅的研究。2019年年底,马雪梅手肘意外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她将氢气应用到了自己的术后恢复中。“我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应用氢气进行骨折术后康复的人。”她笑着说,“我也成了自己学生研究的对象。”那段时间里,她意外发现氢气具有激活皮肤毛囊干细胞的能力。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氢气不仅可以激活皮肤基底干细胞等多种细胞,还可以促进抗衰老相关胶原蛋白的产生。这一发现展现出氢气研究成果应用在医美市场的巨大潜力。
2023年,由马雪梅担任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的公司成立;2024年,公司推出了“氢水”;2025年,公司又推出了“氢气面膜”。马雪梅说:“我们已经申请了几十项技术专利,构建了公司的技术‘护城河’,未来还有更多的系列产品将陆续上市。”
2 从科研样品到公司产品
样品是高校科研的标志性成果,产品是进入市场的入场券。从样品到产品,中间隔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作为全国首批高校科研人员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北工大出台了全校高校科研人员赋权改革的完整文件系统。
作为这项改革的载体之一,2024年北工大与北京朝阳区政府合作成立了北京首个区校合作的环高校创新区——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马雪梅团队正是首批入驻创新区的团队之一。
初创公司需要的场地,园区全力协助团队装修,两个月完工。初创公司急需的“国家高新”等资质的申报,园区派出人员手把手指导。初创公司急需的市场资源、客户资源、资本资源,园区会安排相应的参观交流洽谈。“尤其是科研人员赋权改革文件系统,我们几乎就是按照文件规划的路径一步一步顺利走下来。”马雪梅说。
身为公司首席科学家,马雪梅的任务是为公司产品持续研发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科研人员迈出技术转化的第一步很难,但当你迈出了这一步,你会看见科研成果最终要面对的用户,你会从用户需求中发现研究的更多可能,也会为已有的研究找到更精准的方向。”马雪梅说,“走出象牙塔,天地更广阔。”
3 从“书架”到“货架”
南开大学推出可以在狭小空间精准作业的机械蛇,北工大推出超大城市人工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北京理工大学推出多模态重载亟须的机器人……各种高校技术成果,向人们展示了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的各种全新可能。
如何将更多高校成果从“书架”搬到“货架”?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建设办主任刘秀成说,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需要从顶层架构中确立科研人员赋权改革的完整工作体系,需要搭建成果孵化的创新平台,需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需要积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还需要培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
目前,成立仅一年多的“山河湾谷”已入驻高校创新团队43个。为此,园区设立了4个专职的技术经理人岗,平均每个技术经理人为10家左右培育项目提供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