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历史】巨笔著精品 丹心育人才
——记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编委会主任张海鹏
作者:李卿 赵万东
张海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张先生早在40多年前就开始参与中学历史教材工作了。2017年,张先生以近80岁的高龄,担纲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2022年又受邀担任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编委会主任。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张先生崇高的教育情怀。
从2022年3月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修订工作启动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先生不仅以旺盛的精力主持编委会工作,领航掌舵、破浪扬帆,而且亲自参与八年级上册修订组的具体工作。他从来都是心怀敬畏,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教材修订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高屋建瓴 总揽全局
张先生作为史学大家,总能站在政治高度和理论高度考虑教材的修订。其中,在讨论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部分的修订方案时,如何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令张先生煞费苦心。
在制订修订大纲之初,张先生就提出要专门设置“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一目的想法。他在修订会上,跟编写组的老师们反复强调,这一目的设置,是要回应社会关注,从整个抗日战争全局着眼,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发挥的历史作用,特别是在抗战路线和战略指导上,在坚持和维护统一战线上,在奠定抗战胜利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都堪当中流砥柱的地位,这个要着重讲述。
关于这一目从起草到定稿,数易其稿,每次从审读到句读,张先生都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努力使每个字的表达都精准到位。修改到最后,修订组的几位近代史专家都连连称赞,说:“这次把这个问题真正说透了。”还有位大学教授,说现在给大学生讲课也开始按这四个方面来讲了。关于这一目的修改,张先生也是比较满意的,他说:“有了这一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讲清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就讲清楚了,整套教材就能够立住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是深有感触的。过去人们大多对我们党在几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成就没有疑问,但对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总是缺乏清晰、深刻的认识。前些年,关于这个问题,社会的关注度很高,经常有网友质疑。在教学中,因教材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这句话写得抽象概括,教师很难给学生讲明白,学生也很难理解。这轮修订,这个问题自然也就成为八年级上册的修订重点。最后通过设置这一目,从四个方面集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理有据,条理分明,有说服力,起到了“一锤定音”的重要作用。
张先生的理论高度还体现在对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例如,在评价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时,他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这一关键因素。这个观点拓宽了历史的视野,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有机联系建立起来,能够更好引导学生从历史全局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又如,在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时,先生提出它结束了中国“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一精辟论述,高度概括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充分揭示了革命胜利的意义。
我们时常感慨,张先生每每下笔,皆能中其节、合其辙。他并不拘于一域,而总是在历史的大坐标系中为每一个具体问题作出精准定位。这一切与他深厚而又广博的学养是分不开的。
坚持原则 求真求实
中学教材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许多史实和评价问题上,有些是见仁见智。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张先生总能旁征博引,用有力的史实纠正一些既有的认识偏差,力求将最准确的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
针对教材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表述,通常表述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试教试用过程中有教师提出了疑问。编写组逐条审读所有意见建议,在意见研判会议上,张先生首先指出,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虽然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已建立,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政权分别是1933年和1936年才建立。因此说九一八事变揭开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确实是不准确的。另外,九一八事变本身是日本制造的侵略行为,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也不能说九一八事变本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张先生认真分析试教意见,清楚地阐明了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在张先生的指导下,修订组进一步核查史料和权威著作,对九一八事变作了更规范的表述,并强调:“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又如,过去教材讲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张先生在主持编写高中历史教材时,就主张表述为“早期现代化”。他指出,“近代化”是日语对英语词汇“modernization”的翻译,中文应翻译为“现代化”。有人借用日语的“近代化”概念来说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但日语的“近代化”是一个延续至今的概念,兼有中文的近代和现代之意。因此,更规范的表述是“现代化”。为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区分,可以采用“早期现代化”的表述。这次修订义教教材,就统一将“近代化”改为“早期现代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张先生每次参加教材讨论,都会针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向修订组作细致的讲解。他的记忆力惊人,对学术界在某一个领域的研究状况了然于心,往往直击问题的本质,令人折服。
勤勉务实 谦恭平和
张先生虽然在学术上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但他仍然勤勤恳恳,待人接物让人如沐春风,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
先生在工作中常常进入无我状态。2024年3月,上级部门组织我们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研判。当时张先生在年前刚做完眼部手术,不宜长期用眼。但考虑到新旧对比梳理出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他便坚持逐一认真研究。那天,先生、领导和我们一起在会议室工作到深夜。
还有一次,张先生突然血压升高,老伴儿劝他在家休息,但修订任务到了关键时刻,张先生还是毅然来到会场主持集中讨论。有一次,讨论到教材中一个农具“秧马”时,张先生亲自用一个小板凳给我们示范怎样坐着秧马拔秧劳作,来说明秧马的作用以及《农书》中绘制的秧马,与实际可能不相符。与张先生在一起工作,可以用“累并快乐着”形容!
张先生对工作是极端负责的,他在主持编委会工作时,不厌其烦地叮嘱修订组专家必须亲自撰稿,分册主编必须认真统稿。在各种汇报会上,张先生的发言稿从不让我们代劳,都是亲自写,写完后我们提出的修改意见,他也会认真吸收。他以身作则,自己对全套六册教材反复审读多次,对八年级上册更是全程参与。从教材修订工作启动到教材送审通过,涉及编委会和八年级上册修订组的百余次会议,他从未缺席。无论酷暑严寒,他总是早早就来到会场。记得2023年12月的一次会议,前一天刚下完大雪,第二天清晨地上积雪很厚,还有结冰。说好了下午会议前,让他务必在宾馆等我们去接。结果老先生又早早出发,等我们到大门口时,他已经迈着稳健的步伐走来了。先生身体硬朗,反复强调不用接送。这让我们在刺骨的风雪中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张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行,堪称“高山景行”。他的辛勤工作,为这套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顺利修订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作为后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将在张先生精神感召下,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让先生的深邃思想和崇高情怀发扬光大,惠及更多师生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