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小学中年段《道德与法治》修订版教材有关诚信内容的编写目标是:初步理解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了解诚实守信的具体行为表现及引起不诚信的行为动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集体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修订版教材这部分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教材内容的整合。教材从诚信的核心概念出发,阐释“诚”即诚实,真实,实事求是;“信”即守信义、讲信用,并由此建立起信任等。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的凝练,重新整合了原教材中年段不同册次有关诚信的内容,在学习内容安排上落实减负、增效、提质。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的显性呈现。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中国少年儿童精神气质的土壤。教材把握了诚信这一传统文化主题,着力于巧妙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格言等成为重要的教材语言,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道德意蕴,并与现实生活相互融通。教材也从学理上做了逻辑上的划分,进行故事会的设计,让儿童在讲述、反思、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这些既是传统美德内容的集中呈现,也是活动课程特点的显性体现。
再者,德心融通的方法探索。在诚信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会关注儿童的行为动机,引导儿童对诚信品质的动机进行思考。诚实的反面是说谎,在多数情况下,儿童并不是故意说谎,但会因为恐惧、胆怯、逃避惩罚或虚荣好胜而说谎。教材中基于克服心理因素进行行为引导,在设计上努力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现实生活,反映和体现生活逻辑,引领学生关注并走进现实世界,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倡导从他律的诚信转向自律的诚信,从利己的诚信转向利他的诚信。
最后,儿童经验的自然汇入。教材通过“生活事件”唤醒儿童绵绵不绝、自在形态的经验流,激发儿童通过多种方式将复杂情境中的经验表达出来。教材中的情境,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利用好教材中的诚信案例,另一方面也要引入生活中真实发生的诚信案例,以此对儿童经验的唤醒、表达和与他人经验的接续。
总之,诚信作为传统美德在新修订教材中得到了传承与弘扬。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做个诚实守信的人,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命题,需要课程与教材研发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作者何颖系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高级教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段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