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1年,教育部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指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学习主题,明确了每学段的内容要求并提供了教学提示。在新修订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该如何理解与把握这些内容,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呢?
首先,在“为什么”,即新修订教材为什么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要理解“古与今”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众所周知,但是我们今天对其的谈论,不能就历史谈历史,就过去谈过去,更不能割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而是要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就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我们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里面处处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无论是课标制定、教材编写还是教育教学实践,都可以“古为今用”,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滋养,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其次,在“有什么”,即新修订教材要写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问题上,要把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要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有资格也有必要进入教材,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教材。
就前提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指南》提出四条基本原则:“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对文化内容进行科学辨析之后,综合考虑学生学情、教育目标、学科特点等因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前提。
就取材对象而言,《指南》提出:“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7-9年级)部分提出:“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因此,能体现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的内容,是教材重要的取材对象。
就进入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教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合单元或课节主题融入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式;另一种是设专门课节集中系统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专题式。以融合方式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或载体。以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第二课“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讨论如何面对和转化挫折感,呈现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等传统智慧;在第三课“人贵自尊”,介绍了“行己有耻”这一典故,提到了伯夷、叔齐、司马迁、陶渊明等捍卫人格尊严的事例;在第五课“人生当自强”,引用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新修订教材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就是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第八课“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其具体内容,就是依据《指南》中关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的界定来展开的。
除了以上两种显性的进入方式外,还有隐性的进入方式,就是教材所论述的话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相关资源。无论是青春、情绪、情感,还是自尊、自信、自强,以及法律、法治,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大量的教学资源,即使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教师也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行挖掘。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教师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深入研读教材、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作者何志攀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