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18日,武汉市光谷第二十七小学内热闹非凡,全校师生与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武汉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共度世界气象日,开启一场充满趣味与探索精神的气象科学之旅。
“气象科学绝非局限于书本知识,更是我们与自然交流的关键语言。”光谷第二十七小学校长姚小明在致辞中说。该校十分重视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培育,借助“陶陶气象站”“科技社团”“小小创变家”等特色课程,引领学生记录天气数据、亲手制作气象模型,特别是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塑料瓶、废旧纸板等废弃物品,自主设计并制作简易风向标、雨量器等气象监测工具。“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出一批既能仰望星空探索科学奥秘,又能脚踏实地践行环保理念的小科学家。”姚校长表示,通过将气象观测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让科学探索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武汉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开桥表示,研究院一直将气象科普教育视作科学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联合学校开发跨学科课程、建立校园气象站,巧妙地将气象数据融入数学、地理等学科课堂。王院长强调:“气象科普教育与循环经济理念的有机结合意义深远。在设计制作气象观测工具时,孩子们不仅专注于功能创新,还能主动思考如何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这正是‘创变家’精神的生动体现。”他期望孩子们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深刻领会“天有可测风云”背后的智慧,成长为兼具科学素养与生态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值得一提的是,光谷第二十七小学此前荣获了2024年第12批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这是国际生态学校的最高奖项。活动现场,学校负责人、优秀指导教师以及在气象工具创意制作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代表一同接受了表彰。其中,五年级学生李然凭借利用旧光盘和吸管制作的“太阳能风速仪”,斩获“循环经济创新之星”称号。
活动中,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党总支专职副书记、光谷第二十七小学科普校长赵雅静以《认识神秘的云族》为主题,围绕云的种类、云量观测、解读云意等内容,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吸引现场同学踊跃互动;青年教师郭子璇则分享了《气象筑梦,科教扬帆》微课案例,展现了学校将气象科普融入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
此外,活动现场还上演了舞台剧《时光的礼物——二十四节气物语》,孩子们巧妙地将音乐与美术跨界融合,生动形象地演绎出古人“观天授时”的无穷智慧;由学生自主运营的“陶陶气象站”进行了趣味播报演示,虚拟人陶陶引用人工智能模型不仅做出天气预报播报,还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宣传;小主持人则手持自制的“废纸板气象地图”,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解读专业气象数据。活动最后,全体学生集体宣读《绿色气象倡议书》,郑重承诺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立志争做守护地球家园的“地球小卫士”。
这场充满奇思妙想的气象科普盛宴,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触摸云端奥秘的窗户,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据光谷第二十七小学副校长谢能超透露,“气象+循环经济”的校本课程也在加紧开发中,将以此引导学生从气象观测入手,深入探索资源循环利用的更多可能性。从“废品”到“发明”,从“观测”到“创变”,光谷第二十七小学以实际行动证明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下一代智慧与责任,助力他们书写绿色可持续的未来。(宫辞 赵雅静 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