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期,温州医科大学的大学生无偿献血研究团队,面向全国各大省份17所全日制普通高校的3378名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研,并对各类大学生群体以及血站工作人员共计约100人展开深度访谈,从亲社会行为视角对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机制展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无偿献血作为一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不仅能够挽救生命,还能促进社会和谐与互助精神的传播。近年来,大学生人数虽然不断增加,但是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实际参与率却有所下降,且存在“初次献血易,持续献血难”的困境。因此,亟需系统性地研究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形成机制,及其向实际献血行为转化的干预机制。
温州医科大学此次调研主要有四大核心发现,即大学生的献血意愿明显高于献血行为,普遍存在意愿及行为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具有较高积极动机得分但是惧怕献血的恐惧型人群占比最高(50.0%);对各类政治面貌学生群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党员群体在献血意愿和献血行为上都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现出该群体知行合一的特征;典型亲社会行为(如志愿服务参与频率和家族成员献血史)与献血意愿呈正相关。
基于社会调研的核心发现,该团队提出了“DONATE”血液捐赠策略体系,即从D-Develop Social Support System(发展社会支持体系)、O-Optimize Campus Activities(优化学校支持活动)、N-Nurture Family Support Environment(营造家庭支持氛围)、A - Activate Personal Motivation(激活个人内在动机)、T- Teamwork-based Collaboration Mechanism(形成多方协作机制)、E- Empowerment Mechanism Creation(创建持续赋能机制)等六重维度促成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多方协同合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无偿献血意愿,并促进其积极参与献血活动。此外,研究团队联合温州市中心血站组织了多场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无偿献血知识科普讲座、献血体验分享会、校园献血公益活动等,旨在通过实际行动验证干预机制的有效性。
研究团队建议,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稳步推进,通过系统赋能实现代际传承与长期发展;通过政府引领、资源整合推动“互联网+献血”服务升级,可确保大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优质服务,增强献血的获得感,激励其多次主动参与无偿献血,提高大学生无偿献血的长期坚持性。此外,献血数字服务平台应增加社交传播功能,通过社交传播形成裂变效应,不仅吸引更多人关注无偿献血,更要激发公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将献血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王晓敏 刘建萍/文 王啸 周楚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