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西中渡监狱警察带领孩子们一起绘画。韦杨怡/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开展“百警进校园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活动,选派100名政治素质好、有爱心、责任心强的监狱系统警察担任法治副校长及校外辅导员,到学校开展普法教育。参与帮扶活动的警察有不少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他们凭借多年的专业训练,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到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叩开孩子们的心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警察与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了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学习。黄胤凯/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监狱团委书记袁骏曾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幅蜡笔画。画中,一个小女孩向身穿警服的叔叔敬少先队队礼,画面一侧写着5个稚嫩的字:“谢谢袁叔叔”。近日,袁骏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回想起收到画作的那一刻,依然非常感动。
画里的警察是袁骏在孩子眼中的形象,这个小女孩是他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罗城县”)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他们相识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开展的结对活动。
广西柳城监狱警察到结对学生家中走访慰问。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宣传处供图
从2022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开展“百警进校园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活动,在全区监狱系统选派100名政治素质好、有爱心、责任心强的警察担任法治副校长及校外辅导员,到学校开展普法教育;由1000名优秀警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广西宜州监狱警察与结对学生交流谈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宣传处供图
活动开展以来,袁骏和同事们不时会收到来自留守儿童的信息。有的是感谢信,有的是孩子们分享的喜讯,有的说,“我考上了县里的中学”。每当听到这些好消息,民警们总是笑容满面,“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袁骏说。
找出那个“藏起来的她”
广西宜州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龙春初次来到罗城县时,这里的青山秀水和淳朴民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监狱警察与学生们在稻田里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安林霞/摄
罗城县位于广西北部、河池市东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全县总人口39万,居住着仫佬、壮、汉、苗、瑶、侗等12个民族的居民,2021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增加收入,罗城县有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据统计,罗城县2024年度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12.24万人。由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龙春曾到罗城县某中学做普法活动,看到几名留守儿童默默坐在一起,没有人主动说话。“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母亲忙于生计,无暇关心他们。”龙春注意到,这些留守儿童和同龄人相比,显得有些内向、敏感。
“他们心里似乎有一层厚厚的墙,什么事都默默承受,不愿与人分享,无论是面对同学还是老师,他们总试图保持距离,不轻易敞开心扉。”面对这种情况,龙春会先组织大家玩一些简单的小游戏。随着游戏的进行,孩子们逐渐进入状态,开始相互配合完成任务。每当他们完成得很好时,龙春都会慷慨地给予夸奖,“这样可以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这些孩子非常需要得到认可与肯定”。
广西宜州监狱专职团委副书记江莎第一次与结对帮扶对象交流时,这名初三男生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情绪,不愿意说话。面对面的交流有些局促,江莎决定换一种方式,邀请他在校园散步,聊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让他先放下戒备,慢慢打开自己”。江莎明白,信任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有耐心。
参与帮扶活动的警察来自监狱系统,不少监狱民警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他们凭借多年的专业训练,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到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叩开他们的心门。
“有些留守儿童平日里温和乖巧,可能突然某一天会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出格行为。”广西中渡监狱狱政管理科民警王颖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被深深地藏在了心底,在无声无息地累积。
王颖的帮扶对象是一名正在上小学的女孩。她的父亲去世,母亲外出务工,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从小到大,这个女孩一直是外人眼里的“乖乖女”。在和王颖交谈的过程中,她给出了几乎“满分”的应答:“我很爱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很爱我,我理解她要出去工作,她是为了挣钱养我。”
听了这番话,王颖却觉得“有些不对劲,这不太像是一个六年级女孩说出来的”。她意识到,这个女孩很有可能是把真实的自己“藏了起来”。
王颖决心找出那个“藏起来的她”。交流的过程中,小女孩说她特别喜欢画画,王颖就引导她画了一幅画。这其实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测试:被试者在白纸上描绘图画,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画进行分析、评定、解释,以此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状况。这种方法叫作“房树人测验”。
“为什么屋子外面只有你一个人呀?”王颖询问女孩。她回答:“因为妈妈和奶奶都在屋子里。”在她笔下,屋子门窗紧闭,墙壁的一面是金黄色,另一面是灰色的。
“她的内心是矛盾的,一面向往阳光,一面又布满灰暗,她把亲人放进那间小房子,房子外面又只有她一个人,看得出她渴望关爱又缺乏安全感。”王颖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时她常常将这种测试用于心理评估。王颖发现,这个外表乖巧的小女孩其实是悄悄将自己封闭起来了。
王颖将小女孩的情况反馈给她的妈妈。孩子妈妈对此非常重视,承诺“一定会多回来看看”。前一阵,王颖和小女孩见面时,“感觉她的心结打开了不少”。王颖告诉她,再见面时会给她带一套全新的绘画工具,陪她一起画画。分别前,小女孩轻轻地抱了抱王颖。
将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关口前移
“能不能给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多上几节普法课?”袁骏在罗城县某中心小学上过普法课后,有老师找到他提出这样的请求。“每次上过普法课后,学生们都变得更守纪律了。”这位老师说。
进校普法是广西监狱系统“百警进校园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民警结合接触到的真实案例,走进校园为留守儿童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
“给孩子们上课不能千篇一律地讲条文,我会运用以案释法的形式,给他们讲一些真实案例。”王颖发现,孩子们对这些案例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对他们触动比较大。
“这个罪犯来自某某地方,可能是某些同学的同乡,他因为盗窃罪被逮捕入狱。最开始,他就是虚荣心作祟……”王颖说,这样的真实案例对于学生来说更具贴近性,让他们感觉这就是身边发生的事,足以引起警醒。
王颖在课堂上播放她在监狱里访谈服刑人员的视频,学生们看得很认真,“眼睛都不眨一下”。作为一名在监狱工作多年的干警,她积累了大量鲜活案例,“尤其是同龄人的真实案例,会给学生们带来很大震撼”。学生们对王颖说的话“特别信服”。
袁骏认为,通过对留守儿童群体开展普法教育,可以强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教会他们在面对不法侵害时保护自己,努力“从源头上解决一些问题”。
近年来,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留守儿童既容易成为违法犯罪侵害的对象,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为此,多形式、多渠道向留守儿童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升其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王颖在给留守儿童上普法课时,会把一个案件按照不同的角色分别进行讲解。在一场校园霸凌普法活动中,王颖将讲座分为3个部分:如果你是霸凌者,你会承担怎样的后果?如果你是被霸凌者,你要怎样保护自己?如果你是旁观者,你要如何处理这件事?
日常工作中,王颖在整理青少年参与的犯罪案件时,发现一些犯罪分子专门针对留守女童,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她梳理了相关内容,开设未成年女性权益保护专题普法课。
“这个女中学生的男朋友在贩卖毒品的过程中,让她以快递的形式送到买家手里,这个女孩因此犯了罪。”台下的学生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为同龄人的遭遇而感慨,王颖从她们眼中读出震动和惋惜,这让她感到,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鹿寨县公安局一名负责人提到,当地一个孩子被他人要求进行不法活动时,他想到了一位警官在学校给他们上的普法课中讲到法律后果,及时拒绝,没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将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关口前移,让孩子们远离不法侵害,这是一直鼓舞我的精神力量。”王颖说。
需要社会各界拧成一股绳
袁骏和帮扶对象结对近两年来,一直关注着小女孩的成长,一有机会就带上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去看她,和她聊聊生活、学习中有什么开心的、烦恼的事。
袁骏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小女孩上四年级。交流时她几乎一句话也不说,“很内向,怯生生的,基本上全是我在说”。
“孩子们明白谁在真心关爱他们。”袁骏记不清从哪次开始,小女孩愿意主动和他分享学习生活。“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现在在班上排进前三,人也越来越自信。”
袁骏有时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因为和留守儿童距离较远,并不总能获悉孩子的最新动态,“还是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一股合力”。
“孩子大了之后,学会了报喜不报忧。”随着帮扶对象进入青春期,江莎也有类似感觉,她的帮扶对象在学校寄宿,每次通过线上联系,总会告诉江莎自己一切都好。
“事实真的如此吗?”江莎还是会为孩子感到担心,有时她会联系老师询问孩子近况,“但班里有那么多孩子,老师不一定照顾得过来”。
袁骏有时拜托留守儿童所在村的第一书记帮忙看看孩子,但不好总是麻烦他们,“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
“我们通过加孩子微信、留电话的方式,建立了点对点的联系,但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依然没有打通。”有志愿者提出这个问题。留守儿童还在上学,且大多是寄宿生,家长可能也很难全面掌握孩子信息,“希望学校能多给我们一些反馈”。
“希望能和各部门、学校、家长拧成一股绳。”袁骏说,“也希望有更多的单位参与进来,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
龙春认为,帮扶工作要长久地开展下去,需要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
“有些志愿人员一腔热血想做点什么,报名参加了帮扶活动,可真的见到孩子之后却又不知道说啥,两个人就在那里沉默地坐着。”龙春认为,要先组织好培训,让志愿者掌握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技巧。
“不管我们的工作多么到位,都取代不了父母在留守儿童心中的位置。”江莎提到,随着罗城当地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劳动力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她帮扶对象的父母选择回乡务工,小男孩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越来越爱笑了。
这让江莎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有了新的思考,“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留守儿童父母就近务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谢洋 实习生 郑全)
记者手记:“警服蓝”为留守儿童帮扶提供“硬支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重中之重,其中留守儿童群体尤其需要关注。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单亲监护,隔代抚养、父母分离等因素,使他们更容易产生敏感内向、自控力差等问题。
记者从广西中部某县教育部门了解到一组数据,2023年,该县对全县36所中小学4万余名学生开展心理筛查,排查出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907人,其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子女。当地教育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面临着学校心理教师配备不足、教师专业水平欠缺、家校协同不畅、对一些问题突出学生缺乏有效管控手段等挑战。
破解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缺位等问题,需社会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法力量,开展“百警进校园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活动已有两年多时间,一些经验做法给人以启发和借鉴。
首先,在开展帮扶活动时,广西监狱管理局注重精准对接留守儿童的精神、情感需求。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的需求较为显性,如果只对他们给予物质方面的支持,会忽略对其心理、情感、学习等方面需求的关注。“百警进校园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活动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从心理和精神层面给予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与支持,通过“一对一”结对的形式,针对有不同心理需求的青少年精准施策,给予情感关爱,引导他们驱散心理阴影,激发并唤醒其内在精神力量,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努力成长为自立自强的人。
其次,广西监狱管理局立足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挥青年警察在思想育人方面的专业技能,使心理干预和帮助更具专业性。“百警进校园千警结对留守儿童”活动选派的监狱民警,不少都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掌握专业的心理干预技能,在与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能更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的内心活动和心理需求,注重用专业方法和策略解决其心理问题。
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警服蓝”有着显著优势。课堂上,身着制服的警察运用真实鲜活的案例,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讲述违法犯罪要面对的法律后果,同时对如何甄别和防范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普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巩固普法成效,广西监狱管理局和结对帮扶学校建立法治教育长效机制,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辅导员的监狱警察每学年到联系学校开展一次法治宣传教育、一次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或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一对一辅导,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情感的支持、不良行为的矫正往往能改变其一生的走向。愿社会上更多有专业能力、有爱心人士以及单位参与到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行列中来,同心协力,各展所长,助力儿童健康成长。(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