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学生画像”,这种画像既表达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文本里,定义人才规格,明晰培养目标,也常见于民间的教育流行语中,表达着家长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愿望和期待,描摹着孩子未来的精神长相。从社会学角度看,我更倾向于赞同这样的观点,教育流行语可能是一个时代实际发生影响力的教育理念,是切实推动教育选择的价值判断。它常挂在嘴边,传达着对教育观念的广泛共识;又发自心底,表现出对教育行为的深层理解。
“耕读传家”是农耕时代的教育流行语,人们认定耕作技能与读书本领是未来家族成员能绵延赓续使香火不断的关键品质,孩子未来无论下田务农或者入仕为官,都要以此打下根基,不能两头无着落。后来好长时间,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人们认定只要学好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知识,就可以持有通往未来社会的“护照”,那个时代给学生未来的画像应该归入科学、技术等领域专门人才那一类。
未来社会具有不确定性,持什么样的“护照”可以抵达未来似乎也有不确定性,那么,人工智能(AI)时代的学生形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教育之问,更是一个时代之问。我的理解是,AI时代是一个机器不断高级化、达到智能化的时代,如果想要永远挺膺站立在AI的前面、永远做AI的主人,就要不断放大强化“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拥有优秀人格,涵育优秀人格一定不是训练那些注定会被AI替代的知识技能,而是着力发展人的高贵品性,比如善良与爱、悲悯与仁慈、勇敢与坚毅、同理心与责任感、想象力与创造力等。在AI面前,刷题训练得来的“一技之长”可能很容易被替代,而立德树人涵养的优秀人格将会站立不倒,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挑起家庭、国家、人类的担子。
如果要在心底给他们画像,我会这样叙述:
他们应该是终身运动者,拥有健康的体魄。他们珍爱生命,热爱运动,充满活力,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相信每一个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他们应该是责任担当者,拥有高尚的品格。立身善良,心怀感恩,追求理想,包容大度,做人有尊严,做事守底线。他们热心公益,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能担当起未来家庭、职业、社会三种角色的责任。
他们应该是问题解决者,拥有创造的本领。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保持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勇于实践,善于创造。一事当前,他们不是一筹莫展的旁观者,不是怨天尤人的抱怨者,而是能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行动者。
他们应该是优雅生活者,拥有审美的素养。以敏锐的美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热情大方、幽默豁达、从容优雅,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善于管理自我情绪,能够欣赏他人卓越,给社会带来温暖、和谐、快乐与美感。
我们可以这样整体勾勒、描摹未来学生的形象,也可以追问教育面对AI时代需要发生的变化。我们也来追问:
如果允许语音转换文字,低年级孩子在手指精细运动能力发育未成熟时,还需要书写那么多书面作业吗?
如果允许带计算器上学,学生还需要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来通过刷题提升运算的速度与准确度吗?
如果高考也允许学生使用AI,我们今天的哪些学习方式会变得毫无价值?
AI时代变化的速度大大超过我们的想象,等待没有未来,不变只能出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心底用自己的句子叙述这种变化,汇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流行语,表达我们的认同共识,推动教育的变革创新,从而刻画出站立于AI时代的学生形象,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唐江澎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