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青年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在实际推进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引导青年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点。
从内因层面分析,青年教师主流思想积极向上,但观念更加多元,学习生活方式呈现个性化特征。一些青年教师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对传统思政工作模式热情相对较低。在实践转化方面,一些青年教师虽渴望能早日在教师岗位上崭露头角,但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还缺乏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从外因层面分析,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且复杂,在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的情况下,网络中夹杂的不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极易对青年教师产生思想冲击,从而增加思政工作的难度。同时,职场的激烈竞争和生活家庭等多方面压力,使一些青年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难以顾及自身的思想建设。
从教师思政工作本身来看,当前高校多采取会议形式传达文件精神、通报警示案例,对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涉及较少,工作内容形式缺乏吸引力。此外,理论学习以抽象的宣读为主,与教学科研工作之“术”的关联性不够,呈现“两张皮”状态,一些青年教师无法从思政学习中获得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进而加深了对思政学习实用性的疑惑。
进一步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针对性,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内容载体形式上追求“新”,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追求“细”,在解决问题思路上追求“实”,真正为青年教师提供优质鲜活的教育资源和切实有效的帮扶支持。
在福建省2024年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交流展示活动中,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展示。刘广锋摄
1 “新”处入手
与时俱进,唤起共鸣
内容新。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开展其思政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更要紧扣时代脉搏,既能讲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又能指导青年教师更好地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实际推动工作。可以对国内外政治新闻、与青年教师相关的热点事件展开交流剖析,用事实案例和数据分析回应各种错误观念,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教育强国建设的铿锵步伐。要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先进事迹引领青年,以负面案例警示青年,更要挖掘身边的师德模范,激励青年见贤思齐。在确保思想根基稳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拉近与青年教师的距离,主动了解其所关心的流行文化、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生动易懂的“时代热词”和“大白话”交流对话,让抽象的理论“接地气”,在谈笑间把大道理讲透彻,把大事件讲真切。
载体新。借助前沿信息技术,满足青年教师学习的个性化、可视化、移动化需求。例如,开发理论学习人工智能体,依托大数据技术为青年教师描绘思政工作个体画像,根据画像结果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学习资料的精准推送,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可视化、沉浸式教育资源。搭建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创设“数字引路人”,以数字分身形态让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等伟大人物在线“重生”,激发青年发起思考对话的主动性,在交流中碰撞思维,感悟先辈们的精神风范和治学态度,探寻思想力量和解决思路,进一步涵育教育家与科学家精神。
形式新。时间对于青年教师尤为宝贵,而传统思政工作形式往往会占用教师较多时间,化解时间矛盾、减轻教师负担,关键要从形式上改进。尽量减少集中式的学习会议,多举办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邀请社会各界名流、模范教师以及文体明星走进校园开展主题鲜明的“大思政课”,或是以校园文体大课堂形式推进,开设八段锦、太极拳、民族舞、书法等符合青年教师兴趣的课程项目,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师德师风元素融入教学环节,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文化自信、育人热忱和爱国情怀。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软作用,将高校场馆布置、IP设计、景观优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史校情、师德师风等教育相结合,找准情感的契合点,打造特色文化育人生态,让青年教师穿行于校园中便能感受到思政工作的浸润。
2 “细”处入手
关注个体,增强获得感
细调研。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会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个人职业规划的调整而不断发生变化,受专业背景、求学经历、家庭氛围等因素影响,不同青年教师的思想变化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做好青年教师思政工作,首先要细致调研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要通过持续跟踪分析青年教师思想变化、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关心关注什么领域,在职业发展上遇到了什么困境,希望获得什么帮助等,提供贴合实际需求的帮扶措施。
细交流。大范围的思政工作能解决一些普遍性问题,而一对一“滴灌”模式更能直抵人心。推行“一人一事”交流模式,通过领导班子分头联系、成长导师等制度,与青年教师精准结对、定期联系。交流方式上,尽量避免生硬直白、单刀直入的谈心谈话,从青年生活相关的轻松话题巧妙切入,逐步了解教师个人近况和工作进展。联系地点要从办公室拓展到实验室、食堂、田径场,比如一同探讨实验难题、分享新鲜美食、挥洒运动汗水,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中和青年教师做朋友、唠家常、增情义。
细融入。将思政工作融入日常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经验分享的细小环节,润物无声地传输价值观、教育观、师德观。比如,在课程集备时,共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青年教师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守好课程思政责任田。再如,在学术成果分享会、基金申报动员会上,围绕会议主题,引导青年教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连,以有组织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3 “实”处入手
升华效能,夯实责任感
手段要实。思政工作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为教师办实事解难题,才能真正让教师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关怀。例如,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多类型的青年教师支持计划,适当延长考核周期,切实解决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科学研究、教学提升、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再如,建立老中青教师交流与合作机制,构建学术共同体,为新进教师对接科研团队、联系前辈导师,利用平台和团队的力量来帮助青年教师应对新手困境,尽快找准个人发展定位。
队伍要实。发挥人事处、教工部、组织部、统战部、工会和二级学院的协同育人作用,做好不同类别青年教师群体的教育管理。加强对党员教师的培养,助力其成为未来“双带头人”。加强对非党员教师的政治引领。针对民主党派教师,积极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对于“海归”青年教师,激励他们引入国际前沿的教学方法与科研思路,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在心理健康关怀方面,要高度重视有心理帮扶需求的教师群体。开辟教师咨询预约通道,邀请校外资深心理咨询师,为教师提供专业私密的心理健康服务,避免校内可能产生的人情顾虑。开通线上咨询服务,最大程度保障教师隐私,让教师们能够毫无负担地倾诉心声、寻求帮助。
转化要实。在学用结合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头雁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干事创业,投入乡村振兴、教育帮扶、科技攻坚等项目,真切感受如何发挥个人优势服务奉献社会。围绕业务工作,打造“党建+教学科研”“党建+立德树人”“党建+社会服务”等多元模式,促进党建、思政和业务工作共荣共优。例如,组织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科技特派员”项目,深入乡村农企和中小学,送去先进技术、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感受祖国发展脉搏,真正认识到自身肩负着“强国栋梁”的光荣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续写教育强国的崭新篇章。
(作者赵页,单位系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