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教育报 王丽婕
推动中华文化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关键篇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机融入大学思政课堂,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历史温度与文化厚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辅助下,把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讲深、讲透、讲活,同时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从多元视角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探索历史脉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思政课更直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滋养,也深深影响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进程。思政课教师应在将统编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整合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经典案例,让学生更直观的树立文化自信。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时,融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等传统思想观念,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体会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基因;在讲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融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增进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的关系,让思政课更深邃。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探索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古老文明,使之再次迸发蓬勃力量,并成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时代要求和具体实践对其进行辩证取舍,推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融相通,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共同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任务。
引导学生正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自觉抵制错误观念。近年来,随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锋更趋频繁,一些错误甚至极端观点更是甚嚣尘上。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所谓的“普世价值”,则是意图削弱其他民族的文化主权意识,实现文化同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应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厘清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全盘西化论”、西方“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的局限性,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及方法论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文化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