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乐(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春琳(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特聘院长)
广袤的西部一直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不仅要帮钱帮物,更要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双方共赢。”通过东西部协作培养“知渔爱渔”新时代水产人才,是带动西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秉承“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教学理念,是宁波大学国家一流学科群建设支撑学院。海洋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国家蓝色粮仓和乡村振兴战略,将西部盐碱地作为实践学习的大舞台,长期扎根西部大地,深入养殖一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渔业情怀深、实践能力强、科创水平高”的高层次水产人才。为培养“知渔爱渔”的家国情怀,铸就“三位一体”思政育人堡垒;为提升“强渔兴渔”的综合能力,搭建“渔乐小苑”劳动育人模式;为提高“引领产业”的创新能力,构建“政校企农”多元育人机制;为改造水产养殖学培养方案,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三三四”体系。
示范引领 铸就“三位一体”思政育人堡垒
铸就“三位一体”思政育人堡垒旨在通过党建引领、实践育人、情感共鸣,全面增强水产研究生知渔爱渔的价值追求。海洋学院发挥全国首批党建标杆院系、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思政理念融入实践基地建设、实践项目实施、第二课堂评价,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实践体系,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担当新时代青年的崇高使命紧密结合,激发他们的知渔爱渔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建设“2+N”思政基地,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乡村振兴”“蓝色粮仓”国家战略,开展思政实践探索。
劳动锻炼 搭建“渔乐小苑”实践育人模式
搭建“渔乐小苑”实践育人模式旨在通过一个寓教于乐的实践平台培养渔业情怀,提升水产研究生强渔兴渔的综合能力。学院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15个“共育、共管、共享”的研究生塘边教学点(又称“渔乐小苑”),与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3个月的一线劳动锻炼,熟悉一线工作环境,熟悉渔村现状,了解渔业生产实际,培养与渔业、渔村和渔民的感情,同时在一线实践中独立自主找到“三渔”发展问题。学院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培养模式,形成了2支在水产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团队,获联合国、教育部优秀案例各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3项,师生获国家、省部级荣誉3项。研究生在校内外双导师指导下,以“团队+项目”的形式开展劳动锻炼,并在解决“三渔”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
产教协同 构建“政校企农”多元育人机制
构建“政校企农”多元育人机制旨在通过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与农业部门参与,提升水产人才引领产业的创新能力。学院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农户(渔民)”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大矩阵,形成以“政府立题、企业出题、学生选题、科研破题”为核心的联合育人理念。联动西部政府共建科研大平台,与新疆、陕西等当地政府共建盐碱地养殖研究中心,联合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协同渔业企业共出产业新课题,与渔民共同开展盐碱地青蟹养殖等实践课题。通过加强科技特派员等方式挂职水产企业、涉渔乡镇、政府部门,扩大国内行业、产业与社会视野,加强产业化科研与带学生生产实践。搭建“共建基地+共研课题”的教研平台(基地),通过“高校出智,企业出资”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了高校企业的深度融合,三年内,在现有78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合作共建100家,同时,“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共搭科研创新平台,也实现了科研项目的“顶天立地”。学院通过实施多元育人机制助力华兴水产等43家水产企业,助推骨干合作企业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国字号荣誉,帮扶渔民超千户,产业年增效超10亿元;培养了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胡佳宝(银鲳养殖)、“全国养虾高手”李来国等一批产业专家,涌现出“宁大1号紫菜新品种推广”等众多典型事迹。
创新驱动 打造“二三四”复合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二三四”复合人才培养体系旨在重新设定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系统探索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开展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学院以培养具有“科研创新力、产业推动力、职业胜任力”的“三目标”复合型高层次水产养殖人才为目标,探索“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本硕贯通”的“三环节”人才培养路径,构建“课程、师资、平台(基地)、评价”的“四要素”人才培养机制,拟形成水产养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三三四”体系。该体系旨在促进人才培养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从“高校主导、课堂情境”向“校企协同、应用情境”的转变。从管理举措来说,学院坚持水产养殖学专业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策略,完善水产养殖创新班的选拔、本硕贯通、本硕博连续或直读培养方案、教学资源投入、创新班与普通班进出、升硕与本科毕业分流、支持与保障条件等机制,构建适合研究型学科、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需求的一流本科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合今后个性化发展的卓越拔尖创新型与农工复合型各类人才。
东西部协作培养“知渔爱渔”新时代水产人才的创新与实践经过五年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实施本成果以来,累计培养毕业生934名,初次就业率100%,升学率超过60%;助力学科成效明显,入选社会实践十佳团队,水产学科稳居全国前三(据软科、邱均平),相关学科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近五年,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就业去向主要为水产研究所、海洋渔业局或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学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20余项,其中“挑战杯”全国一等奖2项、“创青春”全国金奖1项、“互联网+”全国金奖1项,学生竞赛成绩已稳居全国同类专业第一。《海蟹安家黄河盐碱地,盐碱瘠土变良田》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获评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并排名第一。已在新疆、宁夏、陕西、广西、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地区设置15个研究生塘边教学点,实现水产研究生西部实践100%全覆盖,获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盐碱地海鲜养殖项目获得“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三大主流权威赛事全国金奖/特等奖(全国农业学科领域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