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硕二到博三,从同济到复旦,他连续进击!随着“进博时间”刻入这座城市的肌理,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璐瑀的一种习惯。连续五年的秋天,当进博会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时,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的责任和使命。去报名吧,这确定是一件不需要犹豫和纠结的事。
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让陈璐瑀在每年的志愿服务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让他对进博会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实际上,志愿服务一直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日常。从成年开始,陈璐瑀每年都会参与一次义务献血。到今年9月,献血证恰好攒下10张!
◆ 奉献进博是一段成长的旅程 ◆
除了今年有一名“六年级”的“小叶子”,要论读书年限和学历,这个“之最”,陈璐瑀在本届志愿中当之无愧。
进博会是国家级盛会,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作为一名长期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的博士生,陈璐瑀有幸见证了这一盛会的发展,同时也在志愿奉献中收获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他最初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是出于对这一国家级活动的敬仰和好奇。作为一个规模宏大、规格极高的国际性展会,进博会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球企业展示自身实力和创新成果的平台。能够成为这一盛会的一部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服务,对陈璐瑀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和锻炼机会。
从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到如今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三年级,与进博的相遇岁岁年年。第三届进博会时,他服务于信息驿站岗位,为场馆内游客引导;第四届时,参与高校辅助管理岗位,为统筹安排同济大学志愿者的上岗相关事宜;第五届时,站在进博会新闻中心岗位,参与展前宣传物料的审核;第六届,他来到进博局行政辅助岗位,协助开展创新孵化专区相关工作的开展。第七届,他服务于参观中国馆的四海宾客。
“身份不同,视角不同,使命责任却是如一。每一年的体验都有所不同,每一次的管中窥豹也让我觉得进博会仍然有很多值得我去了解和探索的地方。”陈璐瑀说,进博会每年在上海举办,作为一个上海高校的学生,以“小叶子”的身份从展会服务中深刻领会国家的发展战略,感受世界各国、头部企业的技术进步。他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在了解最新技术进展和社会需求中,帮助自己更好地规划科研目标,于点滴中收获更多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 志愿服务早已成生活日常 ◆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学业科研任务繁重,时间安排也相对紧张,但志愿服务对陈璐瑀而言,早已成为一件长期坚持的事。
从本科开始,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都会尽力协调好自己的学习和时间,积极参与其中。“至少也参与了大大小小二三十项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包括进博会、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崇明的花博会等大型活动。这些志愿服务经历,不仅让我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也让我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陈璐瑀觉得,某种程度上也因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已融入生命体验和要求,并让这样的选择成为必然。
“我也一直参与义务献血,到今年 9 月份正好满了十次了,可以说,基本就是成年以后每年都会去献血一次。”在淡淡的讲述中,陈璐瑀对何为奉献、何以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的认知与内化,就是在一次次的行动中变得更为深刻和宽广。
至于如何成为优秀的志愿者,陈璐瑀也有经验之谈。他认为,既然决定参与志愿服务,一定要认识到志愿服务肯定会存在需要发挥吃苦耐劳、去奉献的心理准备,最重要的是组织纪律性,特别是进博会这样的大型展会,更加讲究“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每一个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好,才能顺利地把活动办下来。“虽然在细微岗位上,自己做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整体来说,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不可或缺,都是无价的。”陈璐瑀认为,进博会的志愿者直面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政要,因此,服务过程中更需保持耐心和稳定的情绪,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的外语水平。
岁月沉香。陈璐瑀的志愿者证件吊带上留着这一路走来服务进博、参与进博的痕迹。每一年最为亮眼的进博徽章,是进博会的文化,更是志愿足迹的一路承载。从同济大学的樱花,到复旦大学的徽章,都是他回忆每一年进博会故事的方式。
今年,陈璐瑀继续来到“四叶草”,他的进博故事又开始了新的篇章。他也希望所有“小叶子”都能发挥好吃苦耐劳的精神,服务进博,享受志愿服务的快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