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论坛——风险治理与文明共生”学术研讨会暨《全球化研究(2024)》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指出,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如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世界社会科学》主编张冠梓在致辞中提到,只有加强全球协商、深化学术研究、推动信息传播,才能在学术共同体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更多挑战。
会上发布了《全球化研究(2024)》新书。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代表出版方对与会专家学者在新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开幕式和新书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晓源主持。
会上,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围绕“文明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题展开阐述。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认为,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传统、文化、理念、行为方式,应努力为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多元、可持续的全球化。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提出,应将全球善治作为价值取向,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经济全球化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深刻剖析了文明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小强针对国际格局的新特征展开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提出要加强全球治理的“韧性建设”。他建议应以国际多边合作推动国家全球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以数字建设合作提升全球治理行动效能,构建全球数字的治理规则,在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中强化合作意识。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专职副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于江认为,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稳定中作出新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资源角度着重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刘雪莲将共生理论同全球治理问题相结合,强调全球治理的价值指向应建基于共生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晓源以“风险社会与风险文明”为题,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困境与出路作出思考。
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近百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会核心议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研讨。主要包括:一是探究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共生的前景,二是展现全球时代文明包容共存和交流互鉴的使命担当,三是阐明数字时代经济全球化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四是追踪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治理动向,五是把握全球化的风险挑战和全球治理的价值导向,六是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沈湘平做总结发言。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胜;通讯员李晓进、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