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赛期间,学生们挂出了监督学习、口语练习、妆造设计等丰富的特色商品。网络截图
最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公告栏张贴了一张创业大赛的获奖名单。“我只赚了16块钱,竟然也获奖了!”围观的学生中有人喊道。确实,从金额来看,这场“商战”显得有些轻量,堪称“史上最低门槛”。
比赛期间恰逢“6·18”,电商大促烘托了满满的氛围感,主打一个零门槛、重参与,实现在宿舍就能创业。组委会介绍,大赛面向全校学生展开评比,只要通过报名通道登记好自己的闲鱼账号,赛事组委会就会有专人每日统计学生们挂出的商品数据,根据赛程规则折算统计,排名评奖。
据统计,大赛共吸引超过100名学生参与,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挂出“特色商品”近500个,且9成商品均为“0成本”商品,如“跑腿类”的代取快递、食堂带饭,“监督类”的期末复习监督、考研搭子等。也有不少同学发掘了自己“技能”的价值,如粤语教学、弹吉他教学、魔术教学等特长类商品,挂出超过60个,累计咨询量超过100次,成交量超过20单。
或许因为临近期末考试与毕业季,本次创业大赛最受欢迎的商品是“学习监督”,“期末考试”和“考研”成了此类商品描述中高频使用的词。据统计,参赛的“监督类”商品总浏览量超过10万,咨询量及成交量超过400单。监督方式也五花八门,有早起叫醒、资料抽背、知识点讲解、图书馆学习搭子等。组委会透露,此类监督服务的均价仅2.45元,还有不少同学为了比赛,“卷”起了价格。极低的成本帮助大量同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谓妥妥的双赢。
本次大赛还吸引了不少留学生参与。国际贸易专业6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出售了自己“陪练口语”的技能商品,解锁了“陪人说话就能赚钱交朋友”的体验。其中,大三学生戴夫(Abderrahim Dafli)获得二等奖,他还刚刚在全国大学生数字贸易综合技能大赛上晋级。戴夫在闲鱼挂出的商品是“室内设计”与“口语练习”两类商品,“这是我和同学交流最多的一周,有五六位同学找我练口语,大家还一起交流比赛经验”。
学生时代的创业,赚到“第一桶金”,无论多少,都可喜可贺,但还有更重要的——首先,是实践机会,尤其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正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师、本次轻创业大赛评委杨亚芬说的,“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作为经济学院,电商领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亲自上手,体验选品、美工、运营、客服等电商流程”。
这场“轻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使他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商业环境中。通过“实战”,他们学习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可行的商业计划,并了解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
其次,是创新和创业精神,通过大赛得到锻炼。脚踏实地,并锐意探索,与“赚到钱”相比,“如何赚到”其实更加重要。尽管是真正的零门槛,但从大赛细则来看,上架商品有详细的要求,考评计算有严格的公式,并不是“毛估估”的游戏。
从商品种类中也可以看到,“跑腿类”显然属于经典商品,而“监督类”跟上了当下“虚拟商品”的趋势;至于“技能类”,则拥有较大的不可替代性。消费者细微的需求被聚集、被看见,成为原始的商业灵感,学生群体共同探索“脑洞经济”。最后的奖项除了按照分数排名,也设置了“最具创意奖”。
《中国青年报》曾刊发报道《大学生靠专业赚钱,“性价比”更高?》,讲述了大学生凭借摄影写真、写剧本杀、设计LOGO等专业技能和创意赚钱的经历,与普通兼职相比,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在本次大赛中,此类商品因其相对的不可替代性,也成为单价较高的品类。如果走出校门,兼职正式成为创业,这些经历也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曾经“车库创业”广为流传,今天“宿舍创业”也未尝不是新的起点。始于创业,又不止于创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将成为这些年轻“创业者”难忘的经历,也可能为走出校门储备了经验和资源。那位出售“口语练习”的,说不定就是你未来的海外合作伙伴。(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