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塑造未来人才培育新生态
首页> 教育频道> 要闻 > 正文

塑造未来人才培育新生态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06-11 09:36

塑造未来人才培育新生态

—— 专访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

本报记者 张东

  ■“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找到了一把新“钥匙”,也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改革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有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优质土壤环境,即鼓励、支持创新和宽容失败,营造一种尊重创新、崇尚创新、人人创新、善待创新的氛围

  ·教育要做好减法的大文章,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应该穿越复杂的表象,去除细枝末节,删减细节信息,抓住成长的本质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我们正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科技竞争,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使命和责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如何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近期采访了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

  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上实施新变革、作出新布局、构建新模式

  中国教育报: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您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联系?教育在其中承担着什么使命?

  朱永新:中共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述和部署,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个第一,都和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三者当中,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教育作为支撑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教育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需要来自对人才的科学管理和激励,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人才,因为没有人才,就没有领先的尖端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教育是第一基础。

  在我们面临经济发展转型、科学技术“卡脖子”等问题的背景下,再次强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引领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如果说教育是一片沃土,那么,人才是扎根于沃土的大树,科技是大树开出的美丽花朵,创新与经济是花朵结出的果实。毫无疑问,没有沃土就没有一切。为此,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教育强国,完成好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

  中国教育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认为教育从哪些方面可以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应该如何把握?

  朱永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找到了一把新“钥匙”,也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改革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新质生产力强调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未来,教育恰恰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教育一方面培养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即“新质劳动者”,有助于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全民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教育对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很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此,我们应着力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上实施新变革、作出新布局、构建新模式,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作为,向“新”前行、逐“新”而进,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质劳动者队伍,全面提升教育对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作用。

  基础教育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意志品质、科学素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潜能和创造热情;加强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优化早期发现与选拔人才的机制;加强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衔接的政策协同设计和统筹谋划,突破学校的资源边界,加强基础教育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的互动,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下推动中小学生参与真实研究、开展跨学科学习。

  职业教育应锚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打开校园围墙,服务于经济社会和实体经济发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为导向,突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的“堵点”和“痛点”,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平台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以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共生共长;积极推动落实职普融通,建立幼小中大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贯通体系,探索高中后职普分流的试点,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高等教育应着力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聚焦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着力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调整升级;全面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化建设,丰富新兴领域相关课程体系,找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契合点,切实培养出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构建突出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分类人才评价标准;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帮助企业“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问题真解决”;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有适合的优质土壤环境

  中国教育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您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朱永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禀赋。我认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主要培养以下素质和能力:第一是品行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能够付出努力、保持专注、追求卓越。第二,应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创造力,能够持续提出新想法、新观点、新问题,具有前瞻眼光,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除了具备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多领域综合知识,还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跨学科融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快速主动迭代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持续学习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第三,应具备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有效应对各种实际复杂难题和挑战,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和项目,甚至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有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优质土壤环境,即鼓励、支持创新和宽容失败,营造一种尊重创新、崇尚创新、人人创新、善待创新的氛围。还要有一套能够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能够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斗志,保护他们创新的动力和内驱力。需科学把握教育公平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树立更加科学的公平观、均衡观,让每个人在有充分选择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更科学、更高水平的公平。

  中国教育报:当前,我们面对全球科技竞争,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您认为该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目前的教育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改革?

  朱永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靠创新、靠科技、靠人才。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早期发现人才苗子的体系和机制,加强对于人才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尤其是人才潜能鉴别的方法学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大师”和“顶尖人才”,同样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千千万万没有任何“帽子”的青年人才身上。其次,要建立一整套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各级各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另外,要为青年人才营造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的成长环境。要在项目支持、职称评定、个人晋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尊重科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鼓励青年人才自由驰骋、大胆尝试,为他们创造更多历练机会。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要加强学科布局和体系建设,给学校更多的专业、课程方面的自主设置权,全面夯实基础理论研究,补齐冷门、薄弱学科短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要加大对甘坐“冷板凳”、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励大家心无旁骛地专注科学研究,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要着力加大差异化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力度,不能采取简单一致的方式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因材施教,差异化、个性化培养。

  中国教育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还应当关注哪些方面?

  朱永新: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是教育常识和科学理念的普及。目前,“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素养比分数更重要”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在《教育的减法》一书中提出,教育要做好减法的大文章,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应该穿越复杂的表象,去除细枝末节,删减细节信息,抓住成长的本质。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实施中,教育需要真正慢下来,多一点儿留白,少一点儿功利,孩子的童年便会多一些快乐,家庭便会少一些焦虑。

  同时,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教育资源的泛在化已使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发生、无人不能学。无间断的、交替式进行、贯穿人一生的学习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化景观。为此,要下决心推动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建立形式多样的学习中心,除了学校以外应该有更多的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教育资源的提供。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基于学校而又跳出学校办教育,更好地利用社会(包括家庭)的教育资源、线上的数字化资源和线下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学生终身成长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合力。

  新技术与阅读是助力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途径

  中国教育报:互联网与智慧教育的应用,更有助于对学生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那么,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有何帮助?

  朱永新: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大教育的全方位公平,即包括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质量公平,以及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价等在内的新时代教育公平。教育数字化既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也可能扩大城乡间、性别间的教育鸿沟,应关注“数字教育鸿沟”问题,切实考虑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还要突破分数中心的思维定式,走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误区,要逐步建立尊重个性、兼顾潜能、因材施教的新公平观,让每个人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成为最好的自己。总之,应关注到方方面面的教育公平,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实现我国各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发展。

  如今,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支撑教育面向各地各级各类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用好数字技术手段会对弥补教育差距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各类教育、所有年级的所有课程资源都有,已经具备国家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共、公益学习中心,成为中国最大的一所网络学校,有利于促进人人、时时、处处学习。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学分银行,所有人可以通过身份证登录,借助这个平台完成学业和考试,并能获得相应的学分或者认证。同时,教育数字化建设真正落地,还需要教育体制机制做相应的改革,比如课堂模式的变革、考试与评价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弱化文凭在就业中的作用,打通线上线下资源,把教育资源进一步地整合和利用,探索弹性学习机制等。

  中国教育报: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引领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那么教育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当前的教育教学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和调整?

  朱永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教育转型,推动教学结构向“师—生—机”三元教学结构转变,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动力。但目前,人工智能缺乏教育应用场景,大多集中在机器翻译、基础问答测试、低质量写作等方面,与教学、学习、科研、管理和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不足;教师队伍现有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需求不匹配,很多教师不具备人机协同共创、灵活善用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的能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严格的风险监管,不当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可能会引发各种风险。

  就教育教学来说,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关注教育价值、目的和意义,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过程、学习陪伴、成长发展等,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的能力。推动师范类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设计专门课程,提高人机协同育人能力,帮助教师将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同时加强对学生技术伦理的价值引领。

  中国教育报:您一直关注全民阅读,并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阅读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来讲,有何重要意义?您如何看待阅读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对个体,阅读是一种弥补差距的向上之力;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对社会,阅读是一种促进公平的改良工具;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他所读的书塑形。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最后会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精神力量,所以对国家而言,推进全民阅读是最基础、最便捷、最有效的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以全民阅读推进终身学习,让全民阅读提升全民素养,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和萌生出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关键作用。阅读能够丰富知识结构、收获智慧,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带给人们深度思考的机会,塑造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理解与分析能力,加深对世界的深度认知,塑造丰富的个性特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阅读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要通过书香家庭建设推进亲子共读,通过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影响了人们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养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深度思考、独立思考。未来,需要加强对阅读理论的深层次研究,无论是阅读的心理学、阅读的脑科学、阅读的教育学,还是对全民阅读的实践经验总结、对新的阅读方式的前瞻性研究,都需要更多专家学者、更多科研人员深入阅读理论的前沿,进行深度上和广度上的进一步探索性研究,才能更好地助推书香中国建设。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农机巡游:不一样的毕业季

  • 美丽乡村“稻”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