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草原壮阔 歌声辽远——“跟着课本读中国”之内蒙古篇
首页> 教育频道> 要闻 > 正文

草原壮阔 歌声辽远——“跟着课本读中国”之内蒙古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06-05 09:44

  ■跟着课本读中国 主办:中国教育报 协办: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本报特别报道组

  远眺,天空湛蓝,河流蜿蜒,骏马奔驰,羊群低头;近看,细草密密地铺过原野,一点点靠近牛羊、鲜花和远道而来的客人。闭上眼,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花香。

  5月中旬,还未到草浪滚滚的时节。初夏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拂面的风带着凉意,一株小草、一朵野花,生机之中自有韵味。

  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看见草原的辽阔、感受草原的壮美,也许每个时刻,都是独一无二的时刻。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本报记者 郭馨泽 摄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学生在朗诵课文《草原》。本报记者 梁昱娟 摄

  草原之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初识草原,如见故人。临行前才恍然发觉,这竟是记者的首次草原之行,但却像要去见一位久违的老友。

  总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牧场。草原不只有草,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陈巴尔虎旗,在赞叹宁静美丽的景色和人畜两旺的气象之余,写下名篇《草原》。今天的孩子们得以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里重温这份触动,而记者,有机会亲身感受。

  行车驶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道路两旁的旷野上,种植最多的是整齐连片的沙地樟子松。比樟子松更高大的是白桦,泛起的新绿在微风中摇曳。仅仅50分钟车程,记者一行就得见陈巴尔虎旗草原。这里有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牧草王国”之名由此而来。“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流过草原,迂回如带,澄明如镜。

  登上断崖之顶,耳边是呼啸的风,脚下是苍茫的草。目之所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宇宙之浩渺、草原之壮阔。

  在遥远的两三万年前,文明的曙光在呼伦湖畔悄然孕育。西汉以来的两千余载岁月里,呼伦贝尔大草原以丰饶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中国北方众多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

  如今记者置身草原深处,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犹在眼前。他们追逐水草的足迹,走过四季的轮回,马背是他们坚实的依靠,蒙古包是他们移动的家园。每一次风吹草低,每一次牛羊归栏,都是心之所系、神之所往。

  眼下正是草原休牧期,万物休养生息、茁壮成长。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学生包荣最喜欢的季节即将到来。待到水草丰美,爸爸妈妈总会带着她,提着装满奶制品的袋子,一同坐在草地当中。

  包荣期待谈天说地的时刻,她最期待的,还是盛夏时节的那达慕。

  夜幕笼罩草原,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人们围在篝火旁,手牵手跳起欢快的舞蹈。火光里交叠的是摔跤手矫健的身影,夜空中回荡的是掌声、欢笑声。她还喜欢看骑手紧握缰绳,与马儿共同奔向终点;看箭手屏气凝神,箭矢如流星划破长空。

  一场场那达慕后,包荣也出现在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的射箭馆里。这个眉眼细长的女孩挽弓搭箭,一次次命中靶心。

  草原是生命的摇篮,更是精神的家园。她用博大的胸怀,孕育出一代代英勇坚韧、豪放豁达的英雄儿女。草原宽且广,生命得以自由生长;草原高而远,心灵得以展翅翱翔。

  草原之情

  要看见最真实的草原,须向草原的更深处去。

  记者到达呼伦贝尔草原中心地带的呼和诺尔湖畔。牧场里湖光耀眼,仿若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飞鸟掠过的踪迹。成群的牛羊如珍珠散落,洁白的蒙古包犹如莲花盛开。

  女主人萨日娜和男主人苏和热情地把记者一行领进蒙古包里,奶茶香气扑鼻。

  蒙古包里的空间并不大,中央是一台取暖炉,四周包裹着厚厚的羊毛毡,即便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冬天,包内也能暖意融融。

  羊毛毡上挂了一圈奖牌,这是萨日娜与苏和的骄傲。“这些都是苏和赛马赢回来的。”萨日娜告诉记者,他们的大儿子在海拉尔一中上高一,小女儿在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上二年级,虽然为方便孩子们读书在旗里买了房子,但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苏和还是喜欢住在牧场。

  被谈论的苏和正站在蒙古包门口,他的背后斜立着一块太阳能板,反射着午后的灼灼日光。“日常用电,太阳能就够了。”苏和笑着指了指远处的电塔,“我们这也接通了电线,平时用电很方便。”

  同行的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教师道力杆告诉记者,像苏和一家的情况,在学校很常见。很多学生平时住在城镇,一放假就满心欢喜地回到牧场,春天接生羊羔,夏天喂马放牛,秋天割草打捆,冬天拾粪生火。牧场的一年四季,是孩子们天然的劳动教育大课堂。

  草原也如一幅壮丽的织锦,经纬交织间,将各族同胞紧紧地融汇在一起。他们共同在草原上播种希望、收获喜悦,共同用嘹亮歌声,吟唱出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欢歌。

  在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记者结识了五(3)班学生巴哈日勒,这个圆圆脸的小男孩有些腼腆,可提到在牧场的日子,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我两三岁就会骑马了,我有两匹马,有一匹十几岁了。有一次骑马的时候,我不小心夹到了马肚子,马受惊了,发狂地跳起来。不过要安抚它并不难,知道方法就行,就算摔到地上也没事,草地很软的。”在牧场时,巴哈日勒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意思是‘羡慕’,爷爷希望我长大后能被大家羡慕……”

  提到去世两年的爷爷,巴哈日勒难过地背过脸去,用手背拭去眼泪。片刻后他平复情绪,像小大人似的说:“我没事,我爷爷特别帅,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巴哈日勒的爷爷其日麦拉图是一名“国家的孩子”。60多年前,近3000名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的孤儿,坐上一列列向北的火车来到内蒙古,被当地牧民家庭收养。年仅一岁的其日麦拉图就是其中之一。他从上海来到海拉图嘎查,在养父的牛车上颠簸了一天,从此在草原扎下了根。

  1995年起,其日麦拉图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0年。他带领牧民发展生产,保护嘎查草原生态,还义务巡边,把一生都献给了养育自己的草原。

  2006年,其日麦拉图的儿子巴特朝格图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专职护边员。10余年来,巴特朝格图巡边总里程达10多万公里。

  “孩子,你的爷爷是‘国家的孩子’,他来草原的时候只有1岁。你要记住,没有伟大的祖国,就没有现在的你。”今年初,11岁的巴哈日勒跟着爸爸巴特朝格图,第一次踏上巡边之路。祖孙三代的身影,在界碑前重叠。一代接着一代,他们守住职责,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生动故事。

  草原之新

  从陈巴尔虎旗继续行车近两个小时,记者一行来到了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

  铁路见证了满洲里的脉搏。曾经的铁路线,是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先后护送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等百余名革命志士出席共产国际会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今天的铁路线,是亚欧陆路运输新干线,每天有数十列载满矿产、国产品牌货物的中欧班列行经。列车一头是国内60个城市,另一头连着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穿过满洲里国门,为中国向北开放添砖加瓦。

  走进满洲里国门景区,洁白宏伟的第五代国门横跨在3条铁轨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红色大字让过往者肃然。“我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来这里玩,五代国门我全都见过。现在的国门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满洲里五小学生杨炳怡仿佛“小导游”,主动向记者介绍。

  国门斜对面的红色旅游展厅,一比一复制了中共六大会址、当年莫斯科近郊的“银色别墅”。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当年4月起,参加中共六大的代表陆续从国内出发,乔装成教师、商人和游客等,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秘密前往莫斯科。国内出发的代表中,有一多半经满洲里出境。

  跨越千山万水、不惧艰难险阻,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救国之路的铿锵步伐。所有的付出与奉献,汇聚成璀璨的光芒,照亮了通往美好今天的路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赴内蒙古考察、5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他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晓敏介绍,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呼伦贝尔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均衡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各类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我们满洲里这几年越来越漂亮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这座观景塔上有一家餐厅,在里面不仅能吃到美食,而且可以俯瞰国门全貌。”杨炳怡一边介绍,一边回头对记者说,“我都给你们介绍这么多了,你们也给我介绍一下北京吧,我暑假就要去北京了,真的很期待!”

  今天的草原焕发着崭新的生命力。城市繁荣安定,看得见明日的愿景,记得住昨天的乡愁;文化百花齐放,有向往的他山之石,也有代代相传的骄傲;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不断提质升级,草原的故事和魅力正日益跨越国界、走向世界。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各族同胞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描绘水清草美的壮丽景象,重塑着他们心中那片深情的北方家园。他们不仅是在守护自然的绿色宝藏,更是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张晨 杨文轶 郭馨泽 梁昱娟 特约通讯员 赵柏暄 执笔:本报记者 杨文轶 张晨)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法治建设快速推进 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大事记二

  • 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今日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