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同心同向 共筑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云南实践
首页> 教育频道> 高校 > 正文

同心同向 共筑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云南实践

来源:云南网-民族时报2024-05-24 13:23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云南,民族众多,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积的70%,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云南,是中华民族56个成员中26个民族世居的家园。

  6500万年前,一场时空大折叠的创造,一片汇聚万千色彩的土地,滋养了26个世居民族。这就是云南,多样的民族,多样的文化,交融共存。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这里,国门即是家门,长在了各族群众心里;这里,拥有“三江并流”的雄奇魅力;这里,让“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茶马古道在高铁时代得以重塑;这里,有一个个展馆让文物“活起来”默默讲述着云南多元一体的故事;这里,有过不完的节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多民族和合共生的文化土壤让影视作品有了取之不竭的资源……融合的脚步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是这里的主旋律。

  近年来,云南省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主线,注重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2022年5月,在全国率先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重点围绕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民族地区文化惠民、民族文化精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研究、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边疆文化安全8大重点任务,明确51条具体工作目标,促进全省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同时,在理论研究、示范引领、交融互鉴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形成了体系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良好格局。26个民族守望相助结同心,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共同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主旋律。

  我们共同坚守理想信念,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坚定践行者。

  从大山走向大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共守一道国门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的熊光泽,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孙子去界碑前,说说奶奶、父亲和界碑的故事……过去的记忆让熊光泽充满了自豪,“奶奶说过,共产党来了,我们才能安家过上安宁日子,守好界碑,就是守好自己的家。父亲也告诉我,有国才有家,必须要守好自己的家园。”他说,现在我们守护着界碑,每一块界碑都成为了我们的“传家宝”。2022年1月,一家三代“守边人”熊光泽获得守边护边先进个人“云岭楷模”称号。

  熊光泽家只是云南边境各族群众守边爱国的一个缩影,这种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云南加强边境“国门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近年来,云南始终把边境“国门文化”建设作为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边境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和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边境地区成为展示、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边境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

  与推动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同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还通过指导保山、德宏、临沧、文山、红河5个边境州(市)开展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国门友谊广场、国门书社、国门文化传习馆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边境村寨延伸,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便捷畅达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快速实现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组织文艺院团深入边境县(市)、沿边行政村(社区)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文化活动等,极大丰富边民文化生活。

同心同向 共筑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云南实践  

独龙族群众跳起欢乐的锅庄舞 陶红 摄

  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在绵延的边境线上,“一寨两国”“一城连三国”等成为独特景观,也不断上演着各族人民文化往来、相知相亲的美好故事。

  2009年,全国第一家国门书社——姐告国门书社在瑞丽市姐告国门建立。

  202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目标。2022年11月,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云南省提出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迈进。

  2022年,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认真推进落实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中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工程自2019年起,连续4年被列为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之一,成为助推文化强省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

  2023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云南省边境“国门文化”建设创建项目评定办法(试行)和标准(试行)。

  2024年3月19日,云南省首个边境文化幸福村国门书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图书馆弄岛村分馆在瑞丽市弄岛镇弄岛村委会揭牌成立。

  2024年3月21日,勐腊县“24小时城市书房”暨国门书社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

  2024年4月23日,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期间,中缅两国青少年齐聚一堂,开展了“大美陇川”第八届中缅青少年国门文化交流活动。活动以书为媒,为中缅两国青少年搭建了一座文化互通的桥梁。

  ……

  云南多地立足实际做强国门书社(屋)搭建文化交流桥梁,不断提升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对外文化交流辐射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描绘美美与共新画卷。

  在德宏州,国门书社成为德宏州建设好“国门文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也是德宏州将边境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佳范本。

  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州麻栗坡县的天保口岸盘龙河畔,一场场文化交流服务活动轮番上演。这里以国门书屋为平台,开展诵读活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小书屋”成了国际交流“大舞台”。国门书屋正在丰富边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普洱市依托“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国门书社”“国门文化友谊广场”“国门文化传习馆(所)”4块阵地,深入推进边境“国门文化”建设,切实打造具有普洱特色的“国门文化”品牌。作为“国门文化”建设试点县的江城县,充分发挥“一城连三国”“一脚踏三国”的地缘优势,擦亮“国门文化名片”,展示出中华文化新风采。

  近年来,云南各州(市)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中不断丰富和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乡愁书院”“文化院落”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00个。推进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试点,推进建设提升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云南以国门文化为媒,为搭建文明交流互鉴之桥贡献一份力量。

  共饮一江水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路东流,犹如一条巨龙,串起了沪、苏、湘、渝、滇、藏、青等13个省、区、市。而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的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穿过藏、川,从德钦县入滇,流经云南的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昭通7个州(市),一路在彩云之南奔腾1560多公里。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标志性象征。它从远古走向未来,从源头流向大海,不仅滋养了沿河人民,铸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也灌溉了三迤大地、哺育了云岭儿女。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一部长江文化史,篆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构筑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位于长江上游的云南,不仅为下游省份送出一江清水,更以七彩的文化底色,让多元的滇文化顺流而下,成为中华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璀璨明珠。长期以来,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保护好长江沿岸的生态、发掘与弘扬好长江文化、走好融合发展之路,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云南贡献。

  这是一条生态保护之河

  “绿色”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沿江各族群众的普遍共识。

  位于长江上游的云南省,不仅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更承担起为下游省份生产、生活“送出一江清水”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云南积极作为、努力行动,为护航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不仅印发了《云南省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编制了《云南省“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更联合贵州省、四川省印发《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不断推出,让云南各族群众把长江大保护落在实处有了更为具体的谋划,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

  各职能部门共同建立协同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保护的工作机制、与周边省份推进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打造群众身边“幸福河”。经过多年治理,喜人成绩不断呈现:洱海、泸沽湖、滇池等高原湖泊里,冰清玉洁的海菜花大面积绽放,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探访和点赞。以花为证,彰显了云南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送出一江清水”到下游,从梦想照进现实。

  这是一条融合发展之河

  文化因水而生,文脉因水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这也给长江流域的各个省份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当下,我国正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生动作答这一时代课题。2021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这不仅是一项大范围传播长江文化、全方位展现长江文明的有形之计,也是赓续长江千年文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的有感之策,更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之举。

  对此,云南积极实施落地方案。确定了长江第一湾集中展示带、金沙江世界级水电工程系列展示带等10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不断加强长江文化云南部分的系统性保护、研究、挖掘和利用,努力为建设璀璨的长江文化带,为丰富各族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回溯历史,战国时期,楚将庄蹻率领军队进入滇地,变其服、易其俗,积极融入地方的社会文化中,这是长江中上游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华文化融合的一个小小缩影。

  金沙江沿岸的滇、川两省9个州(市)、16个县(市、区)山水相依,今年3月,云南昆明、丽江、楚雄、曲靖、昭通及四川宜宾、自贡、攀枝花、泸州9州(市)携手成立金沙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共抓生态建设、共促文化交融、共建民族团结、共兴旅游产业,共创合作典范,成为沿江各族群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4月24日,滇、川、藏、青、甘5省(区)的丽江、攀枝花、拉萨、果洛、甘南等12个州(市)共同发布大香格里拉区域联盟倡议,共同推进旅游发展。

  ……

  形形色色的共建联盟,无不生动地诠释着新时代长江流域各族群众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这是一条精神家园之河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长江的历史贯通古今,长江沿岸的人们,不仅共饮一江碧水,也共享一片精神家园。

  中华56个民族中,长江流域分布着30多个。百川归一江,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文化,也同“百川”一起汇入中华文化的宝库中。长江流域各民族的文化各异,却山海携手,共同发展,书写了“江河互济”“山河共生”的佳话。

  承载着“长江头”与“长江尾”的深厚情谊,4月中旬,上海市委书记率代表团深入云南省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学习考察,共商沪滇协作大计,再谱两地合作新篇。

  同种一花,根植一脉。4月初,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湖南省韶山市共植3.5亩杜鹃林。抚今追昔,云南永胜毛氏与湖南韶山毛氏同源共祖,两县(市)同培杜鹃,使杜鹃成为溯源伟人先祖故里、传承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的血缘亲情、弘扬红色文化和边屯文化的纽带。

  近日,来自沪上与云南元阳的两地20余位绣娘在上海交流沪滇纺织非遗技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猛弄刺绣中的神鸟白鹇鸟与上海顾绣中的文人花鸟在细密针脚中对话。交流的是技艺,诠释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脉相承。

  时光的齿轮,转到两千多年前,云南作为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重要节点,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不同的民族在此汇聚,形成了长江文化多元包容的重要特点。

  浩浩汤汤五千年,奔腾不息的长江,带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力量,绵延向远方。

同心同向 共筑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云南实践  

2024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增开一对中国西双版纳至老挝琅勃拉邦国际旅客列车。首发列车上,乘务员为旅客表演傣族歌舞。 杨紫轩 摄

  同行一条路

  在云南,古有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今有成昆铁路、中老铁路、中越铁路、滇缅公路,让曾远在深闺之中的云南亮相于世人的眼前,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

  与此同时,这些道路纵横云岭大地,也变成了一条条携手共富的康庄大道,一架架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各族群众在这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携手同行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步伐愈发稳健有力!

  一条携手共富的康庄大道

  要想富,先修路。自古以来,道路的通畅都是各民族通往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古时候的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还是现在途经云南境内的中老、中越、成昆铁路等都承载着贸易往来的重要作用,让沿途的各族群众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35公里,“澜沧号”和“复兴号”往来穿梭,昆明至老挝,朝发夕至。铁路开行后,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为两国沿线多地带来无限机遇,带动了旅游、商业、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发展,激发了区域发展活力。

  今年“五一”期间,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8.74万吨、进出境旅客4067人,同比分别增长26.2%、101%,这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和成功案例,中老铁路成为名副其实促进合作共赢的“幸福路”。

  云南大山中一条蜿蜒曲折的米轨铁路被称为“滇越铁路”。这条米轨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越南海防,是中国第一条通车的国际铁路。

  如今,100多年过去,这条古老的铁路如今仍然焕发着无限生机。据报道,今年以来中越铁路口岸运输增量明显,截至4月底,共完成跨境物流运输16.8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53.28%,其中入境货物15.6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4.68%,运量刷新3年以来最高纪录。

  独龙族是“直过民族”,他们聚居的独龙江河谷,深藏在雪山之间,两边高耸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成了“天堑”,曾经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与世隔绝。2015年,独龙江公路这条承载着独龙族人民千百年期盼的路终于改建开通了,进出独龙江乡实现全年畅通无阻。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五周年。如今的独龙江,不仅路好走了,还通了5G网络、接入了大电网。独龙族群众山上有产业、村里有就业,开办民宿、农家乐,还有年轻人做起了直播,通过网络把独龙江的蜂蜜卖出了大山。这几年,独龙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也愈发深沉。

  截至2023年底,云南省公路总里程达3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66公里,覆盖124个县(市、区),实现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通高等级公路,为云南省乡村振兴作出卓越贡献。

  一组组数据成为云南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来大幸福,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为铁路沿岸各族群众携手共富添加新活力的明证。

  一架架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条悠长的千年古道:它蜿蜒于川、滇、藏地区的崇山峻岭间;它以茶为媒,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和沿途地区的经贸发展,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这就是茶马古道,它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辅线,构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在云南境内的是滇藏茶马古道,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促进了当地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让沿途各族群众形成了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发展格局。

  通过这条通道,中原的茶文化、建筑文化、器物文化等,源源不断传播到了边疆地区,同时具有鲜明特色的边疆文化也通过茶马古道传到了内地。

  茶马古道由于沿途地区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从事茶马贸易的各族群众往往结成商帮共克险阻。同时,茶马古道沿途所经地区多为民族地区,茶商马帮也往往由汉、藏、白、回、彝、纳西、普米、傈僳等多民族组成。他们相依共存、团结协作,古道上的商品贸易让各民族共享的物品、技术、语言、文化等愈加丰富,彼此认同的基础变得深厚,茶马古道也成为一个流动的文化载体。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茶马古道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极为重要的国际运输通道。在被国人称为“血脉”“生命线”的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被日军炸断并封锁的情况下,为了运送物资,马帮奔走不息,让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条古老的道路发扬光大。

  如今,茶马古道的货运功能逐渐淡出历史,可云南依托它沿线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民族文化,以茶马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特色城镇建设,让当年的古道驿站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沙溪镇为例。这是一个位于大理剑川,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当年茶马古道滇藏线上重要的交易集散地。如今,沙溪古镇依旧整体保持传统风貌,古镇历史文脉清晰可见,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

  近年来,沙溪镇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以文化为主线,打造特色白族文化IP,充分挖掘白族历史文化和茶马古道特色文化资源,以多彩民族服饰、多情民族歌舞、多元民族节庆、多味舌尖盛宴为载体,着力打造汇聚田园风光、乡村风貌、民间风物、乡土风俗、民族风情和传统风味“六风”元素的乡愁旅游目的地,推动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发展,让沉睡古镇苏醒过来。

  途经云南的南方丝绸之路,是联结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最早的通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条路上碰撞、交流、互动,堪称一条民族文化融合的走廊。

  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就修建在大理州剑川县剑川古城,这是一个综合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展馆。展馆充分展示了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经由这条道路友好往来、交流互鉴的过程与细节,成为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化石。

  穷山距海,无远弗届。从“陆锁”到“枢纽”,这一条条道路的不断建成开通,彻底改变云南的交通面貌,将云南同外界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路通畅、心相连、力相聚。道路沿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谐共生、精诚团结、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云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凝聚起磅礴力量。

同心同向 共筑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云南实践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等您来 陶红 摄

  同乐一场歌舞

  都说云南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彩云之南,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绵延至今颇具共性又特色鲜明的云南民族歌舞文化。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彝族海菜腔、傈僳族民歌、姚安坝子腔、弥渡民歌、洞经音乐、独龙族民歌、剑川白曲等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名副其实的“歌舞的海洋”“音乐的天堂”。

  借助这一文化基因,各民族在共唱共舞中实现情感链接和文化认同。歌舞以其身心共存、情感共鸣的特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创共享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抓紧抓实,深入推进“文化润滇”,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促进全省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文脉不断歌舞悠悠精品传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歌舞传承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保护传承利用云南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自然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民族歌剧《小河淌水》是云南省首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歌剧项目,也是云南省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项目。《小河淌水》在创作中,将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与歌剧相结合,将人物形象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结合,并运用交响化的音乐手段,使少数民族音乐融汇升华;从云南民族服饰中提取元素,设计服装服饰;对自然景物进行艺术加工提炼,设计舞台美术。

  舞剧《幸福花山》,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和升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各民族兄弟姐妹在开拓和建设边疆过程中贡献的智慧、抱有的情怀,均通过该剧进行了艺术化的描绘和阐释。

  在民族文化演艺方面,云南省先后推出了《云南映象》《孔雀》等优秀产品,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民族演艺产业链。不断加大民族歌舞与旅游、科技、产业等之间的融合发展,与宋城演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大型歌舞《丽江千古情》,与万达集团合作打造舞台剧《傣秀》,将民族歌舞与旅游要素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民族文化传播方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书”唱响国家大剧院、《摆出一个春天》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彝族海菜腔响彻COP15峰会……

  2019年以来,云南连续6年将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列入全省10件惠民实事,共实施了1051个保护传承项目,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涉及音乐、舞蹈等10余种文化类型,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带徒授艺、传承培训、活动展示、产品研发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基因库。

  歌舞千年历久弥新总是春

  在美丽的彩云之南,人们的生活总是伴随着歌舞。每一位来到云南的游客,都会为多姿多彩又富有本土风情的歌舞驻足,并沉浸其中。唱民歌、游云南,是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普米族敬酒歌、藏族锅庄舞、哈尼族铓鼓舞……今年1月,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云南民族村旅游景区歌声飞扬,一档贯穿全年的主题活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首届云南民歌大家唱”在这里启动。随后,在大理、德宏、红河、曲靖、昭通、玉溪等多个州(市)陆续举办了精彩纷呈、特色鲜明的专场活动。其间,都有大量省内外游客慕名前往,深度体验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致辞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传承中,云南积累了众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优美的民歌传唱云岭大地,鲜活地呈现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样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云南故事,唱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

  除了“云南民歌大家唱”,云南还推出了“云南舞蹈大家跳”“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更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

  除了官方组织的活动,在民间,云南各族群众也花样“整活”,多次凭借民族特色舞蹈在网络平台火上热搜。“云南人跳舞回家”、云南民族大课间操等话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网友围观。在民族节庆期间,万人打跳、蹦傣迪等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加入。此外,《UP耿马》《哦迪咔》《样样好》《依拉贺》等将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的“神曲”频频“出圈”,让云南民族歌舞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共鉴一座馆

  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各级博物馆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场馆,也是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具有主题明确、受众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

  2024年5月18日,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云南各地的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而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博物馆、纪念馆、自然馆等别具特色的主题馆,不仅担当起让文物“活”起来,继承文化基因的使命,还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展示云南民族工作特色亮点的窗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民族团结血脉

  走进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有序陈列的1936年红军途经迪庆时使用过的船只、文件书籍、马灯、粮袋、水壶等生活用品,文字和各种照片资料记录了红二、六军团胜利抢渡金沙江进入迪庆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长征路途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格桑花小小讲解员”达瓦拉姆正在讲解。她一边带领参观人员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实景,一边讲解着红军三大主力克服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长征的伟大壮举,勾勒出一幅迪庆各族人民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共建美好家园的壮丽画卷。

  扎根雪域高原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是在当时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与迪庆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成为迪庆藏族自治州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1年博物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地处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依托红色资源,积极促进各族青少年学习交流,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

  位于昭通彝良县城西侧将军山上的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就是全国爱国主义和国防主义教育基地。据悉,自开馆以来,纪念馆共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以上,为各团队宣讲红色故事达2万场次以上。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还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革命先烈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严明群众纪律而让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红军的红色故事,引领各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回顾红色历史,体悟爱民情怀,继承先烈遗志,团结一心共创美好未来。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民族团结血脉。在云南各个州(市)的纪念馆里还展出“共产党员楷模”杨善洲,“人民楷模”高德荣,“农民院士”朱有勇,“燃灯校长”张桂梅,全国自强模范、时代楷模杜富国,“人民法官”鲍卫忠等人的先进事迹,为参观者从时间维度、理论维度、思想维度解读“时代楷模”精神内涵,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 “非遗”传承在身边

  如何用文化凝聚思想共识,为城市发展汇聚力量?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在云南的“非遗”传承馆里找到了答案。

  2023年3月28日上午,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北京开馆。云南作为全国第一批进馆参展省份,以“融·美云南”为主题,通过数字化展示和文化演出等活动,让观众感受千里之外的云南文化盛宴。

  昆明官渡古镇,是古滇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保护完整、传承良好、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58项。乌铜走银就是云南独创、中国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传习馆也是云南成立的首家非遗传习馆。

  在各类非遗体验馆里,体验造纸、扎染、甲马、瓦猫……成为游客来云南感受传统文化最开心的事情。近年来,非遗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点)、非遗工坊(传承作坊)、“非遗+旅游”示范点在全省相继建成,非遗文化也更多地走进了群众生活。

  走进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陈列着色彩斑斓的民族刺绣,白族布扎刺绣饰物以及种类丰富的甲马……这里常年开设“精神家园的守护人”、“白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千锤百炼的技艺”、“巧同造化的技艺”和“白族堂屋”等展厅及一个非遗活态展演舞台,展出展品1000多件。博物馆通过非遗文化科普教育、非遗文化体验、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和多项非遗节日庆典活动展现着非遗文化魅力。

  在楚雄州,恐龙化石遗址博物馆不仅是博物馆还是享誉全球的景区。恐龙化石遗址博物馆通过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先后承办中国原生民歌节、火把节和恐龙文化节等活动,让全国各民族民歌、当地仁兴滚锅舞、高峰大刀舞、广通牛灯舞、上刀山下火海、小豹子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绚烂绽放。

  2023年2月7日,由省民族宗教委、省教育厅、共青团云南省委共同主办的云南省首期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在昆明启动。至今已有数百名参加“团结进步同心营”活动的中小学生代表及教师,来到云南民族博物馆体验手工造纸、甲马板印刷、扎染等多项非遗技艺制作,通过“看、听、学、做”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云南,一座座展馆不仅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传承着绵长的文化根脉。

同心同向 共筑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云南实践 

 《再见土拨鼠》剧照 供图

  共赏一部电影

  日前,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籍青年导演、演员杨程成自编自导自演、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再见土拨鼠》正在影院热映。杨程成成为云南首位获得金鸡奖的导演、演员。

  《再见土拨鼠》以跨民族的视角来体察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影片集传承性、民族性、多元性于一体,带领观众走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境,在各民族的互动交流中形成认同与互补。

  在云南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寨里,一对想念母亲的小姐妹在屋顶上踢柚子,却没想到踢出了一个闪闪发光的未来。日前,一部名为《屋顶足球》电影公映,温暖了无数观众的心。

  事实上,民族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云南风景秀丽、物种丰富,民族文化精彩纷呈,更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近年来,取材或者拍摄于此的云南民族影视在展示新时代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给各族观众带来视听和心灵的双重震撼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激发各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独树一帜。

  紧扣时代脉搏 见证时代变迁

  云南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生动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各族群众在党的关怀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景象,唱响主旋律,见证时代变迁。

  1959年之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拍摄十余部,但题材种类比较单一。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在云南大理州拍摄的影片《五朵金花》位列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景象的18部献礼片之一。

  彼时,这部电影的导演王家乙为其设置了一个主题:爱他们,爱他们生活的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爱他们”来自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而“爱他们生活的社会”,既体现了对地域性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又对当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歌颂。

  后来,电影《怒江魂》讲述了上个世纪初期发生在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人民的传奇生活,《花腰新娘》讲述了新时代花腰彝族新娘凤美敢于打破旧俗的故事。

  进入新时代,《农民院士》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往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蒿枝坝扶贫一线,唤醒农民致富信念的故事,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影片《我本是高山》更是成为众多群众获取精神动力的源泉。

  除了电影,最近两年火爆全网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全面真实呈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如画的风景、淳朴的民风、精湛的工艺等,在全国又掀起了一股到大理追风去的热潮,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

  这一部部影视作品串联起来,成为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真实写照,凝聚起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伟力。

  传承民族文化 讲好云南故事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优秀影视作品一直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讲好云南故事的重要使命。

  《阿诗玛》的电影艺术形象之所以那样熠熠生辉,大三弦之所以那样震撼人心,“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之所以久唱不衰……就是因为彝族灿烂的文化和石林独特的自然景观双重变奏的结果。

  同样,《去有风的地方》中云苗村的有风小院就位于大理。村子里的木雕、扎染、刺绣等传统工艺之美,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不动声色的文化影响与正向情感输出影响着无数的观众。

  《纽约时报》发布文章推出2023年优秀国际剧目,《去有风的地方》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电视剧。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点赞这部作品的非遗传承精神。

  近年来,一部部优秀影视作品的横空出世,众多展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影视剧集吸引着世界目光,成为荧屏上一道亮丽风景。从《木府风云》《走路上学》,到《滇西1944》《南侨机工英雄传》,再到《金凤花开》《花腰恋歌》……细数这些富有云南元素的精品剧集电影,无不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传承民族文化,讲好云南故事,影视作品一直在努力展现着开放、绿色、团结、温暖的形象,让全国各族群众在文化浸润中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影视文旅融合 未来发展可期

  一部影视作品带火一座城,在云南已是常态。

  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电影《阿诗玛》就没有今天的石林风景区之爆棚;没有电影《五朵金花》就没有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之红火;没有“蝴蝶泉边好梳妆”这首歌,就没有今天蝴蝶泉旅游景点之火爆……因为展示民族风情,充满民族文化魅力,使得云南民族电影成为带火当地旅游的引擎。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芳华》《李米的猜想》《湄公河行动》《千里走单骑》《无极》等,爆款电视剧《司藤》《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木府风云》《我的团长我的团》《云南虫谷》以及几代人的经典回忆《西游记》等部分剧情都在云南各地取景拍摄。

  随着影视的火爆激发了云南旅游的热度,云南的大理、普者黑、西双版纳州、红河、丽江等地也更加热闹起来,“流量”变“留量”并掀起旅游消费的“热浪”。

  一个个游客因影视作品的吸引来到云南,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触景”生情、“共景”同心,见证着云南各族儿女亲如一家的生动故事,深刻体悟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壮阔历程,旅游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推动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一个个影视力作助力文旅跨界融合的实例也成为教科书,成为党和政府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铮铮誓言的明证。(陶红 杨燕明 马新焕 高燕 陈慧君 撰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