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小学招生是教育工作的大事、要事,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社会议题,因而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为提高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优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通过政策文件建立公平公正的招生制度,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保持招生入学政策相对稳定,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这是回应民生关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客观需要。
招生公平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底线。招生公平的底线是入学机会公平,因此促进教育公平首先应促进入学机会的公平。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正是为了实现入学机会公平,营造良好教育生态。《通知》要求,各地要确保学位资源供需平衡,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儿童数量变化趋势,健全常住人口学龄儿童摸底调查制度,全面掌握行政区域内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需求。学位资源短缺的地区要综合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通知》还要求,各地各校要健全和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让适龄儿童辍学的底线,确保应入尽入。假如在招生程序不规范、人情影响招生公平等问题上解决不好,轻则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区域教育生态,重则影响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权威性。从规范招生工作入手,建立具有导向性的制度体系,规范招生入学行为,这也为学生进校后在培养、评价、选拔等多个环节形成良性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所有适龄儿童都具有入学机会的同等性,且所有人都须履行与权利相一致的义务。《通知》强调,各地要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科学合理划定学校招生片区,规范报名信息采集,健全有序录取机制;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通知》还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个别地方将竞赛表现或考试证书作为入学依据的现象其实是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利益,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如果没有去学习特长、争取荣誉,便很难在目标学校的招生中胜出。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公民同招等政策内容的出台无疑是打破恶性竞争、使教育资源公平合理配置的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家长的焦虑,扭转教育不公平现象。随着招生环境的优化,学生们不必在各式各样的培优班里赶场;家长们也能少些焦虑,更好地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通知》明确,各地要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管理,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努力增加优质普通高中学位供给。随着招生工作有序推进和顺利完成,教育部门还应该注重学校内生发展,克服短视化的工具理性取向,引导学校将重心放在思考如何教好学生上。同时,反对各种功利化的教育行为,促进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着眼教育起点公平,指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过程与结果公平。
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在于彰显教育的公平性和公共性,全面统筹公共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随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更高水平,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总之,全力优化招生环境,尽最大努力确保招生入学工作公平公正,是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作者:陈武林,系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