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浙江桐乡推出“双师一班”浸润式美术课堂——
数字化改革巧解农村校美育难题
本报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项杰
浙江桐乡乌镇植材小学民兴校区规模小,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这学期,教语文的杜秀娟兼职上岗,被安排了两个班级的美术课任务。一开始,由于业务不熟,她有很多困惑。好在桐乡艺术互联网学校——“桐艺云校”已经上线,杜秀娟通过平台约课,与线上“客座名师”李妍结对,在“云端”共同备课,完成授课。
“互联网学校打破了时空局限,名师就像来到了教学现场。在与她的配合和互动中,我对美术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杜秀娟说。
艺术互联网学校是浙江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重点领域。2022年3月,桐乡作为全省首批试点踏上了探索之路。艺术互联网学校是为解决什么问题,给传统的艺术教育带来哪些变化,教师、学生又能获得怎样的教育体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来到桐乡进行了采访。
“双师一班”的浸润式课堂
“互联网学校破解的,是长期困扰乡村学校的艺术类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桐乡市教育局副局长路茂方道出了改革的初衷。
以桐乡现有的28所农村学校为例,美术专职教师配备齐全的学校仅4所,占比50%以下的12所,近90个班级由兼职教师任教。农村学校缺少美术专职教师的班级,学生美术素养优秀率仅为12.4%。
结构性短缺一时难以解决,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空中课堂”不失为一个方案。前些年,浙江推行“双师双班”线上同步课堂,主讲教师一人执教线下线上两个班,另一名教师则负责维持班级秩序,为农村美术教育解了燃眉之急。
然而,长期实践下来,课堂的局限性开始显现。面对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会众口难调。视频卡顿、声音延迟时有发生。“最关键的是,技术平台难以支持优质的交互性,学生除了听、看、说,无法获得现场实操等更为丰富的教学体验。”嘉兴市美术学科带头人王言芳说。
问题怎么破?桐乡提出了“双师一班”的构想,打造全新的浸润式美术课堂——
杜秀娟和李妍约课后,在指定时间来到学校的“云校”教室。教室里有两块电子白板,一块呈现李妍的现场教学,一块用以实现实操互动。由于调试出了一个最佳的直播视角,学生观看屏幕上的李妍时,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种“对视”的观感。
“这个盒子里还会蹦出什么东西来,谁愿意上来画一画?”学生刘鲁豫走到电子白板前进行绘制。奇妙的是,李妍教学的屏幕上竟然是同步的,她能对学生绘制的作品进行实时修改,并直接呈现在学生作画的电子白板上。“你看,把这个盒子变小,画面效果是不是更好了?”李妍边说边操作,台下的每个孩子眼睛瞪得大大的。
按照这套平台的技术设计,李妍可通过屏幕与学生完成连线、绘图、拼摆等互动游戏,并能实现缩小、放大、旋转、克隆等细节处理。学生绘画完成后,非常激动地跑到屏幕前举起手中的画:“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老师,我画得好不好?”李妍微笑着指导孩子把画作放入展台,电子屏上同屏显示,直接在屏幕上用电子画笔进行点评和修改。
“师生在浸润式的场景中互动,我感觉学生有时候已经忘记了老师在线上,好像老师就在他们眼前。”浙江省美术教研员冷莹如此点评。
这样的课堂已如雨后春笋一般,正在桐乡的广大乡村学校有机生长。
艺术“智”联的资源适配
从“双师双班”转型到“双师一班”,不是简单地切换教学场景。其背后依靠了大量基础性的资源创建与适配。
首先是人的问题。早些年,桐乡为推进智慧教育改革,教育局设立了互联网学校这一专门机构,整体设计和架构智慧教育。此次,该机构增设了艺术互联网学校,统筹全市的艺术教学改革。3月份刚启动时,“谁来上云课”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桐乡直接从全市遴选出嘉兴市美术学科带头人、桐乡市美术学科带头人等名师,以“客座名师”的身份进入互联网学校,结对3所农村学校先行先试。
“在线授课节省了往返城乡的时间,比起下乡支教更能发挥好名师效应。我们希望将桐乡最顶尖的美术教学呈现给农村孩子。”路茂方说。
其次是物的问题。原先的“双师双班”联通两个学校的教室;如今的“双师一班”,授课教师没有带班学生,需要一个专属的独立教学空间。记者在艺术互联网学校看到,该空间为一个8平方米左右的直播室,配有教学一体机、高清互动主机、专业级云台摄像机等,墙面采用专业声学材料,地面铺设静音地毯。农村学校则配备了“云课”教室,除了常规的视频、声像设备外,两块大屏电子白板也是标配。
为此,桐乡专门出台标准,对设备的数量、规格等作出明确标定。一方面是为加快建设推广,另一方面这套直播设备还能“打包转场”,切换至更多的教学场景。
李妍把桐乡的非遗场馆“搬”进了课堂。她把整套设备带到丰同裕染坊,像网络主播一样走进制作现场,身临其境地带着学生线上参观学习。“老师,这个拷花的材料是用什么做的?”“染出来的布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啊?”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屏幕上,李妍现场作答。像这样的课,艺术互联网学校每学期会组织2—3次,全市有录播教室的学校皆可预约观看。
3所村校试点成功后,桐乡趁热打铁向更多学校推广。由于艺术互联网学校空间和教师有限,桐乡以市区为中心设立7个艺术互联网学校分校,将艺术互联网教学的整套软硬件复制到校园,聘请校内教师授课,全域覆盖所有农村艺术教师薄弱的学校。
数字化改革背后的机制创新
在杜秀娟看来,她能迅速适应艺术互联网教学,除了软硬件的高度适配外,桐乡专门出台的线上教学常规也让她如鱼得水。
该教学常规明确指出,艺术互联网教学并非代替、包办村校常态的美术课,而是作为一项重要补充。村校兼职教师要在学期初与名师共同制定授课计划,按照时间表提前一周集体备课,以主讲教师为主、助教教师为辅。一至三年级每节课40分钟,主讲教师直播互动12分钟,点评3分钟;四至六年级为80分钟长课,主讲教师直播互动25分钟,学生创作40分钟。其余时间则由村校教师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授。
和李妍多次合作后,杜秀娟的美术教学水平提升明显。除了做助教外,有的课已经能和李妍进行融合教学,一人一半的时间。“即便是我一人上常态课,在美术的基本技法上也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了。”杜秀娟说。
教学机制创新的同时,桐乡还配套上马了多个保障激励机制。如“客座名师”在完成本校美术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一学期不少于20节课的线上授课,经考核合格可折算市级开课1节,年底给予绩效奖励。同时,每节课积1分,完成100积分的教师可折算成1年下乡支教经历。与“客座名师”搭班的村校教师要完成一定量的线上教研,协同培养农村艺术特长生。
截至目前,桐乡互联网艺术学校已开展市域内外线上互动课程近300节,受益学生超1万名,推广到浙江开化、四川松潘等地。学生课堂参与率提升近30%,教学互动次数达到每节课近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