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同济医学院:点燃现代医学火种 铸就百年同济辉煌
首页> 教育频道 > 正文

【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同济医学院:点燃现代医学火种 铸就百年同济辉煌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2022-09-26 11:2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下简称“医学院”)创建于1907年,是一所具有115年办学历史的医学名校,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之一,是全国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是中德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同济因医学而生,医学因同济而盛。生于忧患岁月的医学院,自诞生之日起,面对“满目疮痍、贫弱交加”的旧中国,便肩负起“与祖国同行,以医学济世”的使命,115年来,医学院在烽火硝烟中成长,在团结拼搏中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在新时代迈向一流。历代同济人始终坚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舟共济,始终坚守以教书育人及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始终传承“团结严谨 求实奋进”的院训,着力开现代医学之先河,探生命科学之奥秘,创护佑健康之伟业,在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

  清末建院:两次西迁与祖国共命运

  同济德文医学堂大门

  ——医学院初创。20世纪初,德国政府在中国开办医科学校的设想开始形成,与当时的清政府推行教育制度改革、督促各地兴办新式学堂的政策相吻合。1900年,以埃里希·宝隆博士为代表的德医公会在上海筹建同济医院后,以此为基础筹建医科学校的条件已经成熟。1906年3月,宪政考察大臣徐世昌和端方等率领清政府考察团在普鲁士文化部与德方官员进行了会谈,德中双方就在上海共同筹建医科学校达成共识。随后,双方开始筹集资金。按照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计划,德医公会负责在上海的具体建校工作。1907年,基于“医院能救人于一时,学堂能救人于复世”的办学初衷,在上海创立了我国首个政府间中外合作创办的医科学校“上海德文医学堂”,埃里希·宝隆博士任首任院长,次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从此开启了同济医学百年辉煌的画卷,点亮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火种。

  ——第一次西迁。1917-1927年,正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学子们空前觉醒,走出书斋,积极投身于“五四”“五卅”运动的革命洪流。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由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成为“国立同济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本飞机接连轰炸上海吴淞地区,美丽的同济校园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一面是炮火轰鸣的艰苦环境,一面是求知若渴的赤诚之心。不惧困难的同济人,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被迫踏上了第一次西迁之路,经过三年流离,先后六易校址,辗转跋涉沪、浙、赣、桂、云、川等地,于1940年到达四川宜宾李庄,医学院师生在李庄度过了5年相对安定的科研、教学生活,期间为革命输送了大量人才,并服务当地民生,用医学传递大爱,至今在川南地区传为佳话。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由李庄迁回上海。

  学院迁徙路线图

  ——第二次西迁。1951年9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提议,中央人民政府原高教部批复,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由上海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230名教师和492名学生在武汉原华商跑马场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创业,至1952年9月,化学、生物、数理、体育、外文“基础五科”,解剖、细菌、寄生虫、病理、生理、药理、公共卫生、生化“八个学馆”全部迁移完毕。1954年10月,原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为中南同济医学院教学医院,后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为附属协和医院)。1955年5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正式迁入武汉,并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为附属同济医院)。1955年6月,经原高教部和原卫生部批准,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56年,国家首次给高校教师评级,将教授分为一至六个等级,高校林立的武汉地区共评出13位一级教授,他们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而医学院就占其中7席,撑起武汉高等教育界的半壁江山。1962年,经原卫生部批准,武汉医学院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第一批实行六年制;同年,在医学系增设了德语医学班。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医学院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6月,经原卫生部批准,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8年,创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招收留学生;1994-1995年,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率先实行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2000年5月26日,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大门

  兴学济世:历经沧桑尽显英雄本色

  建院115年来,同济人始终围绕“济世、兴学、育人”这一永恒主题,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一路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弱小走向强大,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历经沧桑尽显英雄本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这是一代代同济人共同的骄傲。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建院之初,学院定下“德才兼备”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品性高尚,体格健全,思想进化,感情优美,精诚团结,勤苦耐劳。有生产之能力,有创造之精神,有负责任为国家社会尽义务之愿望,有刚毅果决为民族谋复兴之企图”的医学人才。专任教师从建校初期的3名德国教师,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名,在校学生从最初的33名发展到现在的1万余名。长期以来,医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打造了“学医在同济”金字招牌。立德树人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累计为我国培养了9万余名卓越医学人才,包括2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和侯云德、15位中国两院院士、2位美国院士、1位德国院士、3位卫生部正、副部长,还有人民英雄张定宇、时代楷模李桓英、道德模范王争艳、最美医生朱兰等,他们犹如医学领域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校友侯云德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校友吴孟超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坚守“万人之医”理念。建院之初,医学院就定位于“不要做一人之医,要做万人之医”的理念,长期以来,同济人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创新的基因。20世纪30年代先后发现“李氏钉螺”和“姚氏钉螺”,为我国寄生虫学研究作出卓越贡献;40年代,找到了流行于川南的痹病防治办法,获得民国政府教育部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50年代,发明血吸虫病“酒石酸锑钾三日疗法”,治愈了500多万患者;60年代率先在我国发现胎心超声反射,并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7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研究与临床实验,成立全国首家器官移植研究所;80年代在世界上首先发现“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被医学界命名为“沈迪氏病”;90年代发明国家中药一类新药“体外培育牛黄”。2000年合校以后,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转化医学等众多领域取得新突破。不同时期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犹如一面面光辉的旗帜,飘扬在医学的高峰。

  ——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社会养育了医学院,医学院反哺着社会。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中部地区医疗中心、区域终极诊疗医院,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十;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2016年以来,医学院组织实施了附属医院扩增计划,按省校、市校共建共管模式,将7所有实力的专科医院和有特色的综合医院扩增为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附属医院组成的“同济临床医疗集团”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坚持以爱心奉献社会,以仁术服务人民,认真履行医疗服务职责,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事件、援外援疆、应急救灾、对口帮扶工作,暖医、匠医、仁医不断涌现,谱写出一曲曲救死扶伤的壮美华章。1951年,选派医疗队赴抗美援朝战场参与志愿军战地医疗服务;1954年,组成1000余人抢险突击队和医疗服务队参加武汉防汛救灾;1976年,组建130名医务人员医疗救护队奔赴唐山大地震区,救治伤员15万余人;1998年,选派45支医疗队和防疫队坚守在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各个险区;2003年,派遣近20名专家加入各级抗击非典研究中心或指挥中心,选派12名医务工作者赴“小汤山”参与临床救治工作;2008年,选派医疗队赴汶川地震区,创造“零截肢”“零感染”“零死亡”奇迹;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大疫,医学院迅速发挥综合学科优势,针对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学、快速诊断检测与试剂、药物疫苗研发、临床诊治规范、疾病防控机制、公共卫生治理、病人心理干预等重大科学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应急科研攻关,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十所附属医院尽锐出战,全国投入最大、贡献最大,3.4万名白衣战士挺身而出,不惧生死、不计报酬,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为疫情防控与患者诊治提供“同济方案”,贡献“同济智慧”,又一次交出了一份让国家和人民满意的“同济答卷”。

  ——服务人类健康事业。医学院由德中双方合作创办,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产物,与生俱来就具有开放、包容、互鉴的品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同济人通过广泛持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服务人类健康事业,通过百年积淀,在国际医学界形成响亮的“同济品牌”。1981年,联邦德国总统谢尔访问我院;1984年,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率团来访;1984年,由我国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教授和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武忠弼教授发起的“中德医学协会”和“德中医学协会”分别在中、德两国成立,对促进中德医学科学与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85年,基于对中德友谊和文化交流的突出贡献,裘法祖和武忠弼两位教授被德国总统授予大十字功勋勋章;2019年,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到访学校及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武汉中德友好医院),对我校人才培养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医学院坚持“以对德交流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美、英、法、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医院、研究机构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签署了国际校际合作协议40余份,共建中外合作科研基地8个;近年来,医学院积极实施“一校十校”、“一院一校”、 “一带一路”计划,与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学生联合培养、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研究等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工作,医学院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位时任德国国家领导人访问医学院

  世纪跨越:融合发展争创世界一流

  合校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美好愿景,认真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实施“一流人才、一流学科、一流文化”行动计划,深化医教协同,加强改革创新,守初心担使命,敢担当善作为,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医科师资更权威。湖北四位医科院士全在这里。裘法祖(1914年-2008年),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外科全才。他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近70年的医学生涯,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和丰富的经验累积,造就了“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式刀法”。 陈孝平,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理论到实践首创了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首先提出了可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手术治疗等,一系列原创技术让我国在肝移植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马丁,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在妇科恶性肿瘤防治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邬堂春,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空气污染与健康研究,运用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在揭示空气污染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同济医学院在顶尖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拥有国家特聘专家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4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海外优青32人,青年长江学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5人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堂春

  ——“同济品牌”更闪亮。医学院是全国首批同时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两所院校之一,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医学院拥有国家教学团队3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品牌课程15门,国家级品牌资源共享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12门,主编各类国家级教材114门。近年来,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建立健全育人为先的教师成长机制,构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评价、教学技术、健康服务”六大模块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推进PBL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推进课程整合教学,强化大卫生观与国际视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优化调整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方案;推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德医双馨、同济风格”的卓越医学人才。获得的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医学院校各类教师教学大赛奖、本科生、研究生、来华留学生等各级各类大奖始终居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学医在同济”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医学界2021中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排行榜位列第四

  学院优美的育人环境

  —学科实力更雄厚。合校以来,医学院聚焦“一流医科”目标,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的优势,努力实施“强基础、上水平、占高峰”发展战略,整合优势资源,聚焦学科前沿,强化学科交叉,厚植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目前,医学院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生殖健康研究所、口腔医学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设有15个本科专业,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1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全部12个医学及相关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是全国同时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大“双一流”建设学科的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全国医学院校前列。

  ——创新能力更强大。医学院聚焦“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医学科技前沿,组织实施“医+X”战略,推进医工医理及基础临床学科交叉,强化有组织创新,启动实施重点疾病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及研究型临床医师资助计划,医科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医学院累计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5个部省级重点科研基地,31个湖北省临床医学中心等;获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湖北省创新群体20个;荣获国家三大科技奖20余项。合校以来,医学院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计200余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40亿元。2017-2021年,连续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350项,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医科学者在国际四大医学及CNS主刊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呈现爆发式增加,被医学科技界誉为“同济现象”。

  连续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350项

  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呈现爆发式增加

  回首过往,我们由衷地为每一位同济人感动,由衷地为医学院取得的每一项成果而自豪!为此,谨向一代代付出过辛勤努力与不懈奋斗的医学院师生和校友,医学院历届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展望未来,今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校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华中大喜迎70周年校庆、医学院喜迎115周年院庆、凝心聚力促发展的跨越之年。站在新的历史启点上,医学院将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国之大者”,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京开展

  • 2024新疆热雪节暨第八届赛里木湖冰雪旅游季启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