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9月,杨士莪院士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近日,91岁高龄的杨士莪再次走上讲台,为本科新生开讲专业第一课,这一幕赢得无数网友的敬意。60余年来,他坚持用自己的科研经历为大学生上第一课。
从30出头的青年教师,到名满天下的院士,六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背后,隐伏着杨士莪对教书育人的尊重与敬畏。给大学新生开讲第一课,并非杨士莪院士的角色义务,而是他的主动担当。尊重学生、敬畏课堂,“院士坚持上第一课”传递出一位“大先生”的价值追求。
在一些高校,专业第一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些人觉得,这种入门级课程既缺乏含金量,也不能体现授课教师的水平。于是,有的高校便将专业第一课安排给年轻的讲师或者副教授来承担。那么,院士心甘情愿来上专业第一课,为何?其实,专业第一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认同。上好课,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户;上不好,就可能让学生对一个专业、一个学科失去信心和趣味。当好“燃灯者”,指引和照亮学生们前进的道路,“院士坚持上第一课”的意义不容小觑。
对于学生而言,“院士坚持上第一课”不仅具有很强的光环效应,也具有很强的育人功效。一方面,院士在学术、科研等方面具有卓越的成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院士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人生经验,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能通过现身说法,给学生提供信仰驱动和价值领航。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专业第一课的品质,不仅影响学生们的知识学习和专业趣味,也会影响他们的精神家园建设。重视本科教学、重视教书育人,甘为人梯、奖掖后学,“院士坚持上第一课”不仅体现了育人精神,也彰显了科学家精神。
个别高校教师认为,教学是“公家田”、科研是“自留地”。本科教学管理相对严格,少数教授、博导不愿意接受束缚,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与其费心费力给本科生上课,还不如多做课题项目、多写文章多发论文。
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构自主人才培养体系,关键还要依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院士坚持上第一课”不仅是对学生的关爱与善待,也给所有教师树立了一个标杆和榜样。社会规范存在着一种榜样效应,即那些榜样人物对待社会规范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周围的人。“院士坚持上第一课”具有鲜活、生动的榜样效应,能示范和带动更多高校教师回归角色本位。
在教书育人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或许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能对学生产生深刻而长久的影响。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正是有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的努力与坚持,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才会越来越明亮。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