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6月11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段时间以来,许多中小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升育人效果,必须用好用活包括非遗在内的各种资源。一个个非遗项目,就是一本本内容鲜活的教科书,就是一堂堂地域鲜明的乡土课。非遗是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素材,是讲好大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讲好非遗作品中的红色故事。非遗观照的是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的是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其不仅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里,也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之中。在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大量反映百年党史的艺术作品和传统技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唱响中华大地半个多世纪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结合北京市房山区当地民间歌舞霸王鞭(霸王鞭现为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表现形式而谱写的。在武汉抗疫期间,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毛明月创作的《战“疫”日记》《武汉保卫战》等剪纸连环画,被武汉市档案馆作为抗疫实物收藏。去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还编印了两册非遗新书。
这些聚焦百年党史中的重要事件、伟大成就、典型人物以及感人事迹的非遗作品,通过“以画载史”“以歌串史”“以戏叙史”“以技传史”等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形式,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发掘梳理非遗项目中的思政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将非遗传承和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意象教育人、启迪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能够使红色精神润物无声、可亲可感,也能有效促进广大青少年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中来。
讲好非遗传承人的奋斗故事。非遗的最大特点是活态传承,而活态传承的载体就是传承人。有了传承人才有非遗的绵延不绝、经久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亲切交谈,鼓励他们把非遗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
如今,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数量为42项,位居世界第一。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先后共评定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至于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则是数不胜数。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组织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
非遗的精髓在于活的精神。非遗传承人的人生轨迹与时代车轮交相辉映。他们是中国发展的书写者、记录者,也是中国精神的弘扬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有的传承人“心心在一艺”,执着专注做一辈子非遗,于勤学苦练中展现手工技艺的极致境界;有的传承人“偏毫厘不敢安”,在精益求精中探究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的传承人“预支五百年新意”,在古为今用中发展“非遗+”,带动一方百姓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这些非遗传承人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非遗传承人是劳动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事例。中小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或设立工作室,在校园播下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通过非遗传承人言传身教,让青少年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明确奋斗方向。
讲好非遗项目的保护故事。一个非遗项目就是一段时代的光影,折射出悠久的文明史、跌宕的传承史。从以往的代代相传、师徒相授、自生自灭,到如今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保护。非遗项目在当下能够活态传承,绽放日益迷人的文化光彩、拥有日益广泛的群众基础,无疑是因为迎来发展的好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的保护更是步入了“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的新阶段。2021年3月,教育部将非遗保护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并启动大规模的相关学科建设。去年6月以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多个省市开展了“非遗中的红色资源”寻访活动,深入挖掘和整理流传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具有红色基因的非遗项目,鼓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标准将其列入本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进行保护。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是讲好大思政课的丰厚资源。而非遗项目的保护故事,无疑是其中精彩的篇章之一。
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挖掘非遗项目中的思政资源,用当地非遗文化滋养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发挥非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独特作用,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赵红华,系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