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青田职业技术学校创新石雕专业教学——
深深非遗情 拳拳技艺新
通讯员 潘科峰
石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发展和石雕市场变化,石雕工艺继任者和继承者缺乏、传统石雕工艺难以显性呈现、非遗传创难以融合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影响着技艺的传承。
石雕专业是青田职业技术学校的王牌和主干专业,学校专业教师团队调研发现,石雕工艺教学中缺乏标准和规范,与行业衔接不紧密,导致了学生对石雕工艺认知不足;专业教学形式单调导致学习者兴趣不高,使学校传统工艺传承使命无法落地。针对这些问题,学校从石雕工艺的标准化、显性化(图谱化)、可视化、数字化等方面入手,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场景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编制工艺图谱,抢救非遗要件
学校联合国内雕刻工艺学校,成立了“非遗传承石雕工艺学校联盟”,深入研究石雕工艺传承与专业发展,并以大师和教师为主体,挖掘石雕大师工艺流程、艺术创作手法及选材用材要求等,共同编制了国内首册“石雕大师工艺图谱”,开发了国内首个“石雕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学校建立了“非遗抢救室”,关注传承基因,深入抢救,以定期定时定点的方式学习濒临失传的工艺和工具。教师和学生通过走访原石生产地、做石雕市场调查,学习复原、制作工具,寻找原石替代品等方式,对濒临失传的工艺、工具进行抢救性挖掘。
学校还以数字化媒体为手段,实现工艺的可视化。通过数字化影像记录方式,师生一起定期定点追踪跟进,将“石雕大师工艺图谱”制作成“图谱影像”,其中记录了各个石雕大师的作品,采访了石雕大师生平,呈现了石雕大师的技艺操作,展示了石雕大师工作坊,详细记录各种雕刻技巧过程。同时,“图谱影像”也梳理了石雕历史脉络、石雕工艺脉络和石雕工具演变,深入挖掘了大师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型技艺,实现了濒临失传的大师工艺可视化、活态化。
开发“雕艺+”课程,创设“石雕文化”
学校建立“雕艺+”课程开发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走进石雕”公共必修课,开发了“雕艺+烹饪”“雕艺+旅游”“雕艺+电商”“雕艺+幼教”等“雕艺+”系列选修课程。设计了雕艺主题设计网站,围绕石雕艺术作品海报设计、石雕艺术产品营销方案策划、石雕童话故事等,扩大石雕的辐射面,实现石雕工艺跨界融合。
学校还以“石雕工艺”非物质文化为中心进行主题打造,在校名、校园景观、一训三风、德育品牌等各方面打上“石雕文化”烙印。确立“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校训,打造基于青田石“三品六相”石雕德育品牌,建立校内石雕博物馆,设计石雕系列主题景观,形成学校的石雕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与传播石雕文化。
通过创设“石雕文化”和“雕艺+”课程开发,使学生的学习场景与对象具象化。同时,采用周末义工形式举行每月一次的石雕跳蚤市场,通过石雕市场、石雕商品,让学生感受到石雕的生活化,使石雕走向大众、走向行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获得了鲜活土壤。
善用智能技术,推进学教转型
学校建设了石雕网络博物馆,成立了石雕科普中心、石雕体验基地,集石雕工艺VR体验、石雕艺术作品欣赏、石雕工艺学习资料查询等多功能于一体。
结合“雕艺+旅游”等课程,由学生对参观来访组织介绍,并由学生自主管理。利用现代工艺手段和AI技术,建立了基于创客空间的雕艺形态创新空间。创客空间内设立3D打印技术区、电商服务区、产品创意区等功能区块,用塑料、纸壳等现代化素材,呈现石雕工艺作品。创客空间与社团活动相结合,采取“半主题教学法”,与现代学徒制的典型工作相结合,引入CDIO教学,推动雕艺及作品现代化,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经过系列改革,学校的石雕工艺专业形成了基于图谱,实现立体传承、系统创新的联合育人新范式。建成了国家级大师、国家竞赛指导教师组成的产学联研一体“国家队”。以“石雕网络博物馆”为载体开设了24门网络课程,传播了3000多个资源,供其他职业技术学校共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