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谁那里有“手抄报大全镂空模板”?我这里有“35000款卡通手抄报”……据媒体调查,“双减”之后,一些学校手抄报作业开始增多,让部分家长叫苦不迭。这让不少家长疑惑:手抄报,究竟是锻炼孩子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还是加重家长和学生负担的多余作业?
由于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并且有助于锻炼学生多个方面的动手能力,一些学校喜欢给学生布置手抄报作业。但是凡事得有度,如果把手抄报当成了日常性的“家庭作业”,就逾越了合理的界限,最终很可能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应试化”,不仅没能减轻家长和孩子的负担,还可能磨灭孩子真正的兴趣。
从媒体的调查看,一份手抄报得根据主题,先想创意,再准备内容,从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再到画画、填色、填文字。要制作一份像模像样的手抄报,很多时候远远超出了孩子自己的能力,最终也就变成了家长的任务,成了家长的才艺大比拼。更有甚者,由于担心质量不过关,一些家长只好在网上购买现成的模板“交差”。如此一来,手抄报作业也就变了味,成了一种形式化教育,甚至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对此现象,显然需要深思。
应该看到,“双减”不应该机械地理解为给孩子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也要尊重成长规律。首先,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或许需要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教育思维,那就是生怕孩子无事可做,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似乎都希望用各种方式去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在“双减”之前,这可能表现为给孩子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或是让他们参加过多的课外培训。而在“双减”之后,学校又习惯性布置不少如手抄报这样的非书面作业,这在本质上其实还是同一种教育惯性思维在作祟。
应该看到,孩子结束一天的在校学习,回到家庭其实应该可以有更多“自主”的、多元化的生活选择。这方面,完全可以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引导孩子体验不同的家庭生活,哪怕是让孩子发发呆,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其实也未必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说,像手抄报这类统一的家庭作业,虽然看似是素质培养,但其实仍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换言之,孩子并没有享受到与在学校不一样的学习、锻炼机会。这一方面可能会让孩子和家长都感觉到“累”,未能起到减负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本应该扮演的相对独立的教育功能被削弱了。
因此,我们呼吁减少容易走向形式化且也有违“双减”精神的手工家庭作业。其一,如一些家长所指出的,一些动手能力方面的训练,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完成,而不一定都要让家长来监督和参与;其二,在素质教育上,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尽量少限定方向,让孩子真正根据兴趣爱好去选择,也给予家长更大的教育引导空间,这才契合素质教育的内核;最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在“双减”时代,都应该敢于并善于给孩子的课余生活“留白”,尽量保障他们有一份不被安排的、自由的、放松的闲暇时光,而不是让课余时间依旧完全被各种作业和要求所“填满”与支配。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