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邢妍妍
9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数据显示,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13—22岁年龄段学生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也均出现好转。这些数据都在表明,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此次调研也发现了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学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一些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随着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吃得好,吃得有营养,长得更高也更壮了。但学生们的体质健康却似乎并未呈现与之正相关的发展水平。
原因其实不难归纳。一方面学生们课业压力大,无形之中就被压缩了户外运动的时间;而另一方面,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身重视学科成绩大于体育健康的长久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其实,升学压力在前,若是让学生和家长真的将体育提升到和各学科同等重要的程度上,或许也真没那么容易。但也应该认识到,为了提高成绩就把全部精力都放于此,甚至不放过任何喘息机会去学习,短时间内成绩也许提高了,但长远来看,这其实是对自己身体和精力的一种内耗。要扭转和改正这种无效竞争的功利性思维,也必然要依赖于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就如何真正为学生们平衡好学业和身体健康的现象给出了更为细致完整的系统规划。
比如《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明确中小学各学段体育课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可以说,提高学生们的体育素养、保障他们的体质健康已经被当成一项重要课程被逐渐纳入正轨,社会对于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视也到了不能再被忽视和取代的程度。我们有理由去相信,在各种政策组合拳的加持下,不重视体育、一味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将得到切实改善。
当然,这种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家长们的认识也必须到位。其实在当下,人们的体育素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在前不久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中就能窥见一斑。观众们不再是金牌至上,而是为每一位运动健儿喝彩,甚至是失利后给出的安慰与包容,这都在体现着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的体育观念。而这种提升后的观念照射到日常生活中去,就是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运动对一个人的生活是有着何其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培养孩子各项体育技能的发展,也越来越愿意同孩子一起走到户外,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一系列组合拳在倒逼着我们去培养孩子的体育能力,也同样是在顺应着我们重视体育的期许,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增强体质、重视健康、终身运动都需久久为功,而唯有认识到位了,我们才有底气说,中国的学生体质一定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