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思辉
“中国有97%的人信任科学,在受访的17个国家中拥有最高的科学信任度。”媒体报道,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3M科学现状指数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民众对科学的信任度超过大多数国家。对此,很多人深感自豪。但也有人尚存疑惑:中国民众科学信任度如此之高,社会上何以出现老年人被各种养生APP忽悠,被伪科学诓骗的情况。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它在解释世界的同时又把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科学不断战胜愚昧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1919年《新青年》喊出的“赛先生”和“德先生”,从1988年邓小平同志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到“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精辟论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科学技术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奠定了中国人崇尚科学的底色。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带来巨大冲击。在人类最严峻的公共健康危机面前,党和政府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民众看到了科学救治、科学治疗、科学防控带来的显著效果,更深刻认识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国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政策遵循科学规律;中国民众能够较快摆脱疫情的阴霾,一个重要原因是按照科学要求共同防疫。经此一疫,人们更加笃定了对科学技术的推崇,整个中国社会对科学的信任更进一步。民众尊重科学、崇尚科学、信仰科学,是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突破科学技术壁垒,不断攀上科学高峰、领跑科技前沿的重要契机。
也要看到,信任科学、崇尚科学并不等于具备了足够的科学素养。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主要由“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养成科学行为”等基本要素组成。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标准是,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达到10%。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公民科学素质与一些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提高了4.36个百分点。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也很突出。比如, 60-69岁人群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占3.52%,远低于平均水平,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突出。
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审视,就不难看清,民众的较高科学信任度与老年人频频被伪科学诓骗,实际上是科学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所致。我国公民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部分群体对科学与伪科学的甄别能力不强。一旦各类诈骗APP套上“科学”的伪装,对科学的信任就可能异化为对伪科学的迷信。于是所谓的“防脱发”的“暗物质”洗发水、“修复松弛”的“石墨烯”保暖衣、“包治百病”的“量子”医疗器械等等贴着“高科技”标签的养生保健产品屡屡诓骗得手……。
解决这个问题,根本途径还在于不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国上下形成讲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在依法严厉打击伪科学诈骗的同时,重点提高老年人群体的科学素养和信息分辨能力,努力填平其“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