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丁慧
第一学历差,又被按在了“耻辱柱”上?
又快到了求职季,关于求职的话题又热了起来。最近一档某综艺节目中,就企业招人中“第一学历偏好”进行了探讨,不少公司认为本科学历含金量更高。
仔细观察会发现,近几年的招聘条件越发苛刻。从“唯学历论”到如今“唯第一学历论”,一份好工作的招聘条件层层加码。
不少本科不如意,取得名校毕业文凭的求职者大呼“辛辛苦苦好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一些学生群体也充斥着“本科不好,考上名校研究生又怎样”的观点。
需要认识到的是,本科好,含金量确实高,但本科不好,努力后改变了现状,或进入名校、或更有成就,含金量一样不低。
前不久,在一档职场综艺中,靠自身能力在名校生中突出重围、表现亮眼的选手,却因本科就读于二本院校,一些错误被不少人归结于“本科学历差”。再加之节目中评审官的一句:“我们不止看现在的表现,我们还看中的是未来发展的潜力。”一度引发网友“唯第一学历”的讨论。
综艺节目也好,博士找工作学历查本科的新闻也好,社会对第一学历的歧视的核心和解释从来都围绕在,高考的一次定终生,用人单位的择人时最大效率地筛选出合格者……
昨天的我们,可能是大专,是二本,是双非,是211......当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竞争,突出重围后,发现社会告诉一些人,这些人的“昨天”不是985,不是清华北大,那么今天的努力对未来就是效果有限的。
这样的观念传递出的价值观念其实是:人生容错率太低,人生如一长串链条,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不过从社会整体来看第一学历偏好,事实上却能总结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就业竞争“内卷”。用第一学历进行筛选,虽然粗暴,却很高效,可以迅速而排除一部分人群,降低用人单位的选择成本。
另一方面,社会过于看重第一学历,也意味着年轻人的成长路径未必足够精细与多元。看重第一学历,另一个层面就是一种唯出身论,年轻人的情商表现、动手能力被忽略不计。
这或许也侧面反映一个事实,即一份工作与职场环境,并没有精准适配的能力导向,相反,更倾向于一种标准化的分数要求。
当然,从个体来说,未必有能力和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偏好抗衡,舆论对这种隐性“就业歧视”的批判大多也只能沦为一种观点性的表态。但社会理性本身,应当从这种社会导向中读出更多内涵:第一学历偏好如果过于突出,事实上是一种人才使用的粗放、产业发展不够精细化的一种侧面呈现。
在此也应该呼吁的是,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其实需要社会来共同解决。第一学历偏好的背后是社会对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成本”要求越发苛刻。而社会如果要有活力,需要对这些年轻人保持“宽容度”,要给他们“容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