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公布调查数据显示,首届免费师范生仅有31.9%的学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回到贫困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更低。部分师范生欲改初衷,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主持人的话:
免费师范生政策也遭遇了“七年之痒”,这项政策是否已成为农村学子择业的束缚?是否有必要继续推行?
免费师范生8年来共招收近8万名学生,达到了“向社会释放积极信号,吸引鼓励优秀青年终身从教”的目的。[详细]
不只中国,据了解,澳大利亚也有一个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靠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的毕业生,如果志愿去偏远地区工作5年,那么他在上学期间的助学贷款全部由政府偿还。
要真正吸收优秀人才终身从教,政府的真正着力点最终还是要落到改善教师整体生存和发展环境,创造吸引优秀教师从教的条件上来,让更多老师在职业生涯中找到满足感、幸福感,同时应设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与其用公办教师身份吸引免费师范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倒不如用“特岗教师计划”吸引他们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详细]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其实不少免费师范生报考者用意同样是为了“考身份”,而不是为追求到农村学校当个好老师,进行无私奉献,更不打算扎根农村教育,这就与免费师范生培养目的南辕北辙。
免费师范生政策则是侧重于用公办教师身份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长期乃至终身任教,但究竞有多少免费师范生愿意承担这份责任,愿意进行长期乃至终生奉献令人怀疑,一旦跳槽,用于免费师范生的巨额教育投入就会得不偿失。
一项即便出发点很好的政策,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完善,才能避免虎头蛇尾,更何况这项制度关乎农村教育的未来,关系到免费师范生的人生走向,必须要认真对待。
我希望更多的志愿者能到农村去,那怕只是一年或二年,是可以逐渐改变农村教育的面貌。我个人觉得可以作一些政策上微调,比如服务年限可以短一些。
对我来说,选择做师范生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情。起初我填报了武汉大学,交表时才了解到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相关政策。父母都是农民,考虑到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同时成为一名老师也是我学生时代的理想,因为老师们对我的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我们县的两个状元都选择来北京师范大学念书,自己也听说北师大作为百年学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综合实力很强。
之所以选择做免费师范生,一是北师大有这个政策,而且我觉得师大在教育方面是全国的“领头羊”;二是我父亲是中学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对教师这一职业很了解,也很喜欢;三是老师的生活很有规律,情感和精神方面很富有;四是我性格开朗,特别喜欢和别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尤其语文老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思想的沟通。家人都很支持我选择做免费师范生的决定。
选择成为师范生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教师。我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虽然并未有当一名教师的强烈想法,但也不排斥。主要考虑到父母经验丰富,做选择时会更为谨慎,会综合考量我的个人发展。我现在的想法也大致如此。我并不后悔选择成为一名免费师范生。
我认为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对于留住人才、优化教师队伍、促进国家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但我也觉得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退出机制不太健全。如发生违约行为,就会被记入诚信档案,目前虽尚不清楚记入档案之后的影响,但这是很让人纠结的事情,我觉得在这方面可以更人性化一点。二是希望能够适当缩短服务年限。大多数师范生并不反感去中小学任教,但对于一些在大城市受到人文熏陶的学生来说,十年的约束时间可能有些长。
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毕竟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还是很大的。客观来说,城市的经济发达、信息化程度高、福利待遇完善、机遇也较多,所以很多师范生都会选择去省城重点中小学任教。相比要求师范生去农村任教,我倒觉得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去农村从教一段时间,推行轮岗制度,以此来缓解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可能更具有可行性。
个人觉得工作年限有些长,可将十年降为五年。另外,希望国家能够完善免费师范生的相关政策,切实保障我们的权益。比如:在满足跨省择校的情况下,有些地方教育局却拒绝我们的申请,这损害了我们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