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了解到,该院2014年将首次试行自主招生,对象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奥赛优秀学生。通过测试的考生最高可获得在高考录取中降60分录取的优惠。【详细】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该校2014年自主招生“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的招生方案。其中,“拔尖计划”瞄准失去保送资格的奥赛获奖者,最高可降至一本线录取。【详细】
高招腐败案件近年来呈多发趋势,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三个环节已成腐败“重灾区”。自主招生沦为“点招”通道,一个点招名额卖100万元;调换专业少则几万元,多则10余万元。【详细】
国家推出自主招生的目的,是希望给偏科生提供一种升学的途径。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认为,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都是那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尖子生。自主招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但自招名额和优惠幅度增加了,从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还是会给偏科生提供一些机会的。【详细】
针对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接受调查一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确实正在接受调查,教育部要求人民大学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进行核查。【详细】
高招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寻租。记者调查发现,自主招生、破格补录和调换专业日益成为高招腐败的三大“重灾区”,养肥了一批教育贪官,严重危害教育公平。【详细】
自2003年起,担任过学生处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等职务,并在人民大学担任本科“招委会”副主任,蔡荣生长期把持着该校的自主招生,此番被调查,迅速将自主招生推向风口浪尖。【详细】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于2003年正式启动。10年来,自主招生始终伴随着各种质疑的声音,缺乏有效监督的自主招生是否公平?是否会导致腐败?昨日,随着媒体的各种报道将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涉嫌的违法违纪行为指向“自主招生环节”,这些质疑就变得更加尖锐。【详细】
公平正义是教育的价值基石,也是改革的最大共识。公众的公平焦虑,非但不是改革阻力,反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动力。作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改革尝试,自主招生不能成为制度漏洞引发腐败的牺牲品。改革设计者和教育部门,理应读懂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许。
【详细】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招生权力不受约束必然具有风险性。遏制招生腐败与预防其他领域里的腐败相同——约束权力才是关键。高校官员利用自主招生环节敛财折射高考招生权力约束之失。高考改革应以机会均等为原则,如果自主招生权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约束,公平公正便不能得到保障。【详细】
名牌大学无底线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招生的“含金量”,这势必会助推学生及其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向享有“推荐权”的重点中学进军,从而也将择校大战推向白热化,让公平步步节退失守,城乡教育差别进一步拉大。可见,名牌大学自主招生,还是要有底线。守住了公平的底线,才不会突破腐败红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