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教育频道> 头条 > 正文

绝域苍茫万里行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05-19 09:48

  绝域苍茫万里行

  ——西北大学师生中亚考古记

  通讯员 李琛 本报记者 冯丽

  初夏的西安,草木葱茏,生机勃发。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这里举行。

  提到中亚,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的师生们非常熟悉,他们已经在那里开展了多年考古研究,收获多多。更令他们高兴的是,4月25日,以西北大学为实施单位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此时,在距离西安4000多公里外的土库曼斯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和团队正在该国开展考古调查工作。“我们正在做着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争取实现中亚五国考古全覆盖。”王建新说。

  在3月下旬,王建新还受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署的邀请,在乌开展了中乌合作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遗址选点前期调研。由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的专家团队兵分五路,与多个国家的考古学家合作,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着一系列工作。而作为第一个走进中亚国家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王建新已在这里深耕了14个年头。

  从西安出发,循着张骞的足迹

  1995年,陕西西安。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王建新和同事们一同画下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宏伟的学术蓝图:“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

  做好了充分的学术准备,1999年,一支由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走出了“象牙塔”,走进了茫茫戈壁,走进了2000多年前的历史风烟里。

  10年间,他们数百次往返于陕西、甘肃、新疆。王建新等人在实践中提出了“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的理论,打破了学术界长久以来“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论断。2007年,团队在东天山地区发现了疑似月氏王庭遗址的“石人子沟(东黑沟)遗址群”,该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经过10余年的工作,初步确认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期间分布于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应为月氏遗存。

  然而,这一认识要想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就必须走进中亚,沿着月氏人西迁路线“走出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做到两相印证。2009年,王建新成为首个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从东天山出发,追踪月氏西迁路线,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在20多年的丝绸之路考古工作中,他逐步探索出了“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考古工作方式。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西北大学考古人听到这个消息备受鼓舞。当年12月,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中乌联合考古队。

  经多次调查,2015至2016年,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发掘了属于康居文化遗存的撒扎干遗址。这个发现令人振奋不已,因为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当年正是经康居抵达月氏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小城拜松发现了拉巴特墓地,并于2017至2018年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经过对时空范围、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可以确认,拉巴特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寻找已久的西迁中亚的大月氏的遗存。

  “走出去”14年,中亚考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引起当地公众、国际学术界以及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2020年12月,由西北大学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亚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这些成果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对国际学术界的一些流行观点甚至写入教科书的结论提出挑战,从而获得了不容忽视的学术话语权。

  14年来,在从中国西安到中亚的广袤大地上,他们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为认可的“中国方案”。

  从考古出发,以尊重和开放的态度

  “相互尊重是联合考古队建立互信的基础。我们尊重所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民,尊重我们的合作伙伴。”王建新说。在乌兹别克斯坦,中亚考古队尊重当地国情民情,创立和推行了“人才培养+遗址保护+考古发掘”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也为该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多年来,王建新和团队专家共培养了硕、博士研究生98人,其中不乏来自中亚的学生。

  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苏河是王建新指导的第一名外籍博士。他说:“中国的老师,不仅毫无保留地教导我,还为我国的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从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大爱无私。未来,我也将会成为中乌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工作中,考古队的专家们还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向合作的乌方人员介绍考古专业技术及经验。中国考古队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品格,吸引了外国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的热情合作。除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塔什干大学、费尔干纳大学、铁尔梅兹大学的数十名师生加入,更有在丝路沿线开展研究数十年之久的西方国家考古学者寻求合作。

  2021年8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申报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目前已与中亚国家的20余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利用配套建设17个专题实验室、13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在科学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交流互访、实验技术平台开放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当地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善意,人们会用“你好”和微笑表达他们的友好,政府官员也对这群来自中国的考古专家竖起大拇指,感谢他们为本国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

  多学科交叉研究也是西北大学团队在中亚开展合作研究时秉承的思路。正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苏尔汉河流域多学科合作研究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健带领着17名考古、地质、地理、信息学科专家开展国际联合多学科考察,尝试揭示地质构造演化、气候环境变迁对丝绸之路沿线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塑造与重要驱动。“我们会与中亚学者通力合作,携手保护好、传承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多元多彩的历史文化风貌,为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学术贡献。”马健说。

  从学校出发,牢记嘱托踔厉奋发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前夕,在乌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访乌期间,习近平主席专程接见包括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在内的中方考古队员。这是考古队的莫大光荣,更成为他们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

  2021年5月12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时专门提到,中方计划在中国西北大学建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欢迎各方积极参与。这项提议,对于西北大学来说,是鼓励,更是鞭策。为落实“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成果,西北大学迅速行动,在整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研究力量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并从发展定位、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推进中心建设。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介绍:“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举全校之力,把中心作为‘特区’来建设。给资源、给政策,高标准定位、高质量统筹,形成改革势能,全力把中心打造成为具有西北大学特色、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研究平台。”

  截至中心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正式揭牌,西北大学已与8个国家和地区的13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共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协议,聘请来自9个国家的26位考古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2年2月,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22年10月,由西北大学发起推动、中乌两国邮政部门正式发行《中乌丝绸之路考古》邮票邮折。2022年11月,由西北大学与国内外相关单位联合申请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苏尔汉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与环境联合研究”获得立项。今年2月,西北大学向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申报“2023年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并成功获批。

  “我们将围绕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价值阐释和价值传承为主线,充分发挥考古学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与丝路沿线国家深入开展国际考古合作和学术交流。聚焦文物、文化、文明3个方面,产出更多高质量原创性成果,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人文交流、文明交往和文化互鉴。”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说。

  近年来,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先后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师生以中亚考古队等学校先进典型为原型创作《英雄如歌》《百廿回望》等校园文化作品,在中亚考古队的感召下,学校师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最近,我们还要去费尔干纳,为今年的费尔干纳盆地考古中、乌、塔、吉四国联合考察工作做前期准备。我们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做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行者、开拓者和奋斗者。”王建新说。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 银川至香港定期航班复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5月31日,中国图片大赛典藏馆和国史影像基地落成暨中国图片大赛房山赛区颁奖仪式在北京市房山区国史影像基地举行。
2023-05-31 15:48
5月29日,2023年浙江省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在台州市仙居职教中心体育馆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5支篮球队在比赛中激烈角逐。
2023-05-30 10:26
2023年5月26日,山东莒县招贤镇武家曲坊村幸福食堂外,老人们正在排队用餐。
2023-05-28 21:45
2023年5月25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银龄工作室洛河镇驿站,志愿者们在辅导孩子们研习伞画。
2023-05-26 16:36
2023年5月24日,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松宗镇龙亚村,绿色的青稞、特色藏族民居、周边茂密的树木、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
2023-05-26 10:02
2023年4月29日,湖北省襄阳市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一期汉水文化珠链区正式开园。
2023-05-25 10:56
2023年5月24日,山西师范大学举办了以“重塑心秩序,青春再启航”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
2023-05-25 10:36
2023年5月23日,俯瞰长江江苏省张家港段岸边田野,金色的麦田与大桥、民居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丰"景图。
2023-05-24 10:09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科研监测数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保护区物种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恢复,成为鸟类乐园。
2023-05-22 10:00
5月19日,2023中国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在盐城市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开幕。
2023-05-22 08:49
2023年5月17日,在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曾被认为野外功能性灭绝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郁金香。
2023-05-19 14:14
近年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绿水青山城市生态环境,湖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苍鹭、白鹭等多种水鸟在湖岸繁衍生息。
2023-05-17 18:06
5月1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年职教活动周暨“未来工匠”读书行动启动仪式在该市苏雅拉广场举行。
2023-05-17 10:33
2023年5月15日,初夏时节,新疆库尔勒市孔雀河湿地内生机勃勃,花卉、树木、桥梁和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3-05-16 10:55
2023年5月10日,河南工业大学举行首届阳光体育运动会。本次运动会以“全民运动,健康工大”为主题,共设置26个参赛项目。
2023-05-10 19:41
据悉,此次作品以春天为主旋律,以视角传递出花的娇艳。向生活致敬,歌颂祖国山河壮丽,人民豪迈。此外,也向新时代创新发展蓝图致敬,砥砺奋进的国人倍感振奋。
2023-05-10 11:19
北平街夜市,是该地夜经济特色街区之一,拥有150余家商铺近100个摊位,汇聚了各式陕西以及全国各地特色小吃。
2023-05-04 15:24
近一段时间来,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山东淄博,品尝走红的"灵魂烧烤"。淄博市政府和市民积极采取措施为游客提供便利,同时,由居民、机关工作人员等自发组成的数万名志愿者进入车站
2023-05-04 14:33
旅客乘坐的D6942次"夜市美食列车"从齐齐哈尔驶向夜幕下的哈尔滨。 "五一"假期,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方便旅客出行品尝龙江特色美食,体验哈尔滨夜市文化,临时增开高铁列车,将夜市美食"中央厨房"搬进高铁车厢
2023-05-04 14:26
2023年5月3日,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桥社区,苍翠的青山、错落有致的民居、通村达户的公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2023-05-04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