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学生去有“枪炮声”的地方锻炼实战能力
首页> 教育频道> 头条 > 正文

让学生去有“枪炮声”的地方锻炼实战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01-13 10:27

  让学生去有“枪炮声”的地方锻炼实战能力

  ——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本报记者 焦以璇 张东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鸟瞰图 学校供图

  ■“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

  开栏的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行系统部署。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本报即日起推出“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访谈”系列对话栏目,邀请高校书记、校长、院士、著名学者围绕如何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优化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畅谈,敬请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并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部署。我国一流大学将为此肩负怎样的使命和责任?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将如何创新?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特邀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来分析中国一流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资源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您如何理解这一新变化?

  王树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如何理解“战略”二字?就如同我们经常提到的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这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涉及国家安全,关系国家命脉。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关于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历史上很多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尤其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崛起,以及美国长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无一不是得益于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国家振兴的首位。所以,我们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中央及时地把教育、科技、人才摆在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地位,这样的布局是非常高瞻远瞩、非常有战略高度的。

  记者:作为教育工作者,您认为教育将承担怎样的使命?

  王树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感到兴奋也倍感压力。教育是要让学生在未来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如果只是把教育当作学生走向社会前的职业培训,这样的认识未免太浅薄。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有多大。

  教育也好,科技也好,人才也好,都是以“自主”为前提的。如果这三大战略资源做不到自主,很难说是世界强国。近年来,西方国家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对我国进行封锁,我们要充分吸取教训。人才培养也是如此,依靠外国给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不可能的,这些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资源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是立国之本。

  记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您认为高等教育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王树国: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不仅仅是中国的教育,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巨大变革。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我们能否率先开辟出新的赛道,进而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关键在一个“新”字,我们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

  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和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而大学的知识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甚至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学科的划分、专业的划分、培养学生的模式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存在脱节。

  因此,高等教育的新赛道一定是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起来。就教育谈教育、就科技谈科技、就人才谈人才,都是片面化的,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

  “把人才培养的发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和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上”

  记者:对于“三位一体”的系统思维,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您有何建议?

  王树国:具体来讲就是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引领教育变革。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推进产教融合,但总体上看不成气候,仅仅是靠一个个项目在推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不能一下就全面铺开,新旧体系之间需要过渡。我认为理想的方式是挑选一批有改革意愿和改革实力的一流大学,率先行动起来,打破旧体制的条条框框,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总结一边推广,争取利用十几年的时间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等教育新范式。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也在尝试开辟新赛道。比如,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储能行业需求,学校于2020年2月被批准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针对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而带来的储能技术性问题和储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性问题,培养能从事储能及其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人才。

  我常说,我们这代知识分子非常幸运,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开辟新赛道的机会。所以,无论如何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率先改革,否则,欧美国家先改革了,我们又被动了,再次跟在别人后面。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探索出一种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模式。

  记者:开辟新赛道,首先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您认为一流大学该如何改革创新?

  王树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良好,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相对传统、更新比较滞后等问题日益显露,大学原有的慢节奏、长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现象。

  一流大学不仅需要培养科学家,还需要培养一大批能把科技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我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把发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和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上。高等教育学校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产教融合,强化和各个领域龙头企业的合作,以需求为导向,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

  大学要引导学生将社会进步作为学习目标,构建前沿性、前瞻性的项目体系与课程体系,实施自主式、研讨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弹性学制,革新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要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畅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的双向流动,以“双导师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构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校培养的不是温室里的花朵,需要让学生在有“枪炮声”的地方去锻炼实战能力。2022年年初,西安交通大学发布了“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旨在联合百家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聘用千名工程科技专家担任导师,组建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养。通过构建前沿性、前瞻性的项目体系与课程体系,实施自主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弹性学制,我们突破了传统的“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个PPT”培养模式,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部署。您认为高校该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王树国:世界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之一是学科的不断细分和深入研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变化催生新的学科组织方式,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加速融合成为新趋势。

  这个时代的自主创新靠的是什么?要靠交叉学科。交叉学科不仅能够涵盖原有学科尚未涉及的知识领域,弥补原有知识体系的缺口,还能够成为连接学科知识的纽带,推进科学的整体融合与革命性变化。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表明,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往往会产生新的前沿和方向。因此,我们必须从交叉学科中寻找创新的新领域。当前很多领域的基础研究也都具有跨学科性质,例如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认知科学等。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学科专业调整?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

  王树国:我国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在改革开放后经过了数轮调整。但客观上讲,学科和专业划分仍然基于前三次工业革命所厘定的方向。与此同时,学科专业设置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归并和优化,但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仍然突出,落实“四个面向”的领域在学科体系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020年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提出,增设“交叉学科”门类及这一门类下的两个一级学科,这无疑是我国学科发展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我国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探索依然滞后。从“交叉学科”到学科交叉,再到学科融合,如何让离散、陈旧的学科体系真正适应新的历史背景下知识生产、传授的规律,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再用力。

  因此,针对性地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成为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美国有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欧林工学院,成立于1997年。这所学校诞生之前,美国已有的大学工学院不愿意对传统工程教育进行系统和彻底的改革。于是,美国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决定另起炉灶创建一所全新的工学院。欧林工学院没有学科和专业,采用“项目牵引”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欧林工学院的改革让人眼前一亮。如果我们还是依赖于旧有的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来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我们和世界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这一点要引起高度警觉。

  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的作用,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改造优化传统学科,布局培育新兴学科,碰撞学科内生动力,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涵养一流学科培育和成长的良好生态。

  记者: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您认为,高校应如何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科研?

  王树国:有组织科研是我国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好。首先,这个组织不是一个行政组织,不能用老一套的行政管理办法来管理,它一定是以项目为牵引的组织架构模式,用项目来组建团队。其次,有组织科研要打破学校的围墙,引进企业资源。现在一些像华为等龙头企业的科研已经走在高校的前面。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有助于攻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难题。此外,要建立好揭榜挂帅机制,鼓励青年人挑大梁,为他们营造宽松多元的良好创新生态。

  我国的高等院校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把劲儿用在国家急需解决的一些难题上,就是种浪费。一流大学应该要有这样的担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

  此外,有组织科研还要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过不是像过去那样上完基础课、专业课,再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样的流程。因为现在的技术更新迭代十分迅速,可能前面教完专业知识,后面就落后了。我一贯主张让学生在有“枪炮声”的地方锻炼实战能力。在科研平台上,老师和学生可能是同一起点,因为大家面对的都是从未解决过的科研难题,只不过老师的经验更丰富一些。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青年人才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搭建坚实平台。创新港围绕理、工、医、文四大领域建立了八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智库,深入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联合攻关,通过先行先试、破题示范,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打造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创新引擎。

  【改革成就】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五育并举,建立“思政引领、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实施大类招生和通专融合培养,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招生规模增长45.8%。学校入选“强基计划”,获批5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8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互联网+”等竞赛获奖数居全国第二。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9%以上,60%的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关键岗位工作。

  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稳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医学中心、军民融合创新平台3个国家级平台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新增10个国家级、83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科研经费增长2.6倍,千万级以上重大项目从2015年的4项增长到2021年的54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5项,以第一单位牵头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13篇。获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突破,获得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科研项目29项,14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

  西安交通大学坚持理科补短强基、工科育新强优、医科交叉强质、文科经典强用的“四强”学科建设思路,实施学科建设经费后配给,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制定《鼓励学科交叉进行多学科成果认定的举措》,持续支持新兴学科培育和学科交叉项目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行列,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6个学科进入ESI前1%,4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学科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彭丽媛会见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代表

  • 明前茶飘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2023-11-14 15:37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11-09 15: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