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5.20 第十二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成长,日子越过越好的中国家庭,无不把子女教育列为家庭的头等大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高关注度下,这些因爱而起的教育期待、教育理念日渐扩散成一种社会的惯性思维,进而或多或少地演化为各种教育焦虑。家庭,究竟该给孩子什么?
陆士桢:现代开放的社会实际在每个家庭里实施的是广义的家庭教育,不单是家长告诉孩子怎么办,更多是孩子跟父母相处,跟社会碰撞,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教育。
我认为家长首先应该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工上,教育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形式。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文化知识的传授是第一位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影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的话,那么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主要是价值观和政治素养。[详细]
麻立红:美国很多州法案里都有家长教育的相关规定,政府或企业会为家长教育提供经费支持,他们有的大学里还设有家长教育的相关专业。
中国家庭是特别需要有家长教育的,有一些老年人想不通:我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也照样拉扯大了。那是因为之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缓慢,几百年社会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特别快,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所谓的“代沟”特别明显。[详细]
周鹏程:小孩出生后的最初一两年,家长的想法一般很简单,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但是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家长的观点就慢慢变化了,就开始琢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家庭教育专业化迫在眉睫,首先要对“教育的起跑线”重新定义,把起跑线划在做父母之前,而且教育的对象应当是那些准父母,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如何经营好家庭。[详细]
尹建莉:观察一下那些自甘堕落的孩子,他们一定是处于一个强有力的控制当中,会让孩子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过分苛刻自己,要么过分堕落,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孩子心灵崩溃。[详细]
林静: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习惯与能力,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反思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孩子身心灵的健康。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短板,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弱项,扬长避短。[详细]
麻立红: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关注、对生活的关注远远多于他们对孩子情绪情感的投入。家长真的需要学习,要勇于探索个人成长,学会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掌握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比如应对青春期,掌握积极倾听的技能等。[详细]
陆士桢:家庭教育必须“全面”地给孩子实施影响,但是恰恰因为不够专业,有的时候会影响效率;它的情绪感染性令家庭情感因素加大了教育的效果,但同时会造成很多家长的失控。接纳不足就是疏忽,接纳过分就叫溺爱;控制不足是放纵、没规矩,控制过分就叫暴力。当家长不容易,两手都要硬,而且两手都还要适度。[详细]
尹建莉: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家长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这两个字,是教育中最伟大的原则。[详细]
周鹏程:家庭教育的土壤是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正所谓“环境育人”。能否在政府主导下,开设父母学校,规定未经父母学校必要的学习,不能做父母。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 、生活管理能力(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等。具备关键能力,是成才的要求。[详细]